悄諶嗣袢褐詰惱�喂ぷ餮沽Α�
人民群眾被炮彈、火箭彈誤傷了,他們對作為進攻方的復興軍是會有很大的意見的。
不過同樣是因為制度原因,原則上,作為部隊第一人的政委只能和參謀長一樣,在討論中發表意見。最終決定怎麼打,用哪套計劃打,這個選擇權,還是在指揮具體戰鬥的指揮員手中的。也就是說,在這方面李明德的意見是排在第一位的。
李明德當然不可能沒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對於他來說,這方面的問題只能排在第三位。第一位當然是考慮到魯東軍區各部在復興軍內的排位問題。但是在明面上李明德說出的第二個因素也是很有說服力的。
李明德在討論中對政委和參謀長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魯東軍區建立四年以來,長期缺乏實戰作戰經驗。增加部隊的作戰經驗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
最終的討論結果是,雙方各退一步。按照參謀部制定的第二號計劃,先對滄州城內的山東新軍和天雄軍進行為期兩天的圍困和s擾,在第三天再對滄州城進行全面正式的軍事打擊。
和復興軍方面的狀況不同,滄州城內的氣氛非常的壓抑。
作為明軍的領導者,正站在城牆上的盧象升和孫元化是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年輕的盧象升身上有著比較積極的進取精神,所以這種精神體現在作戰上,天雄軍的戰鬥風格是比較主動的。
年紀較大同時又信仰天主教的孫元化則是一個思想上相對比較消極和保守的人。他的這個性格特徵讓山東新軍形成了一種步步為營先守後攻的特徵。
可是無論是孫元化還是盧象升,在面對他們幾乎完全不瞭解,搞不清來歷背景的復興軍的時候,兩人都表現的非常謹慎。
畢竟,就是單單的從外形外貌上看,復興軍都是非常的不好惹的。
在明朝末年這個時代裡,經濟上已經陷入全面困境的明王朝政府,早就不能為自己的部隊配備比較統一的軍裝了。
無論是山東新軍還是天雄軍,都是那種自備穿戴的軍隊。除了各級軍官能夠穿上樣式相對統一的鎧甲披掛外,普通士兵的穿著打扮多種多樣。以至於在和闖軍混戰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分辨敵我,明軍士兵必須在胳膊上繫上一條紅色的布帶。
而滄州城外的復興軍則完全不同,統一樣式的黑色頭盔,統一樣式的藍色軍裝,統一樣式的黑色棉靴,統一樣式的包裹揹帶,統一樣式的槍支軍械。這種統一加上覆興軍因為高度的紀律性和組織性表現出來的步調一致,讓除了一些尖利的哨子聲和口令聲外一片安靜,只能聽到不同頻率的整齊聲響的復興軍,體現出一種非常巨大的威懾力來。
特別是當三萬多部隊快速的包圍住了滄州城,並在部分部隊對城市進行警戒的同時快速的完成了矮牆和鐵絲網組成的工事建設後,在城牆上觀望的孫元化和盧象升心中頓時升起了一股不寒而慄的感覺。
面色蒼白的盧象升在仔細的觀察了一下復興軍的防禦工事後,嚥著唾沫艱難的對臉色鐵青的孫元化說道:
“大人,必須要出城試探一下對方的戰力如何才行。”
有著深厚“西學”背景的孫元化和盧象升還不一樣。對“西洋火器”和“南洋火器”研究頗多的孫元化看到復興軍在城池一側佈置的上百門火炮被推進快速設定好的炮位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拔涼拔涼的了。
在目前的中國,可能除了復興黨以外,只有孫元化對於火炮的威力有著最直接的認識。曾德昭曾經為孫元化演示過開花大鐵炮(發s定時開花彈的滑膛炮)的“恐怖”威力。但是當時的孫元化因為實在無法負擔開花大鐵炮和開花彈的高昂價格,所以並沒有向曾德昭採購那種顯得有些“超前”的裝備,而是給部隊裝備了比較不靠譜的大明制式弗朗機炮。
現在看到明顯很先進,很有威力的上百門復興軍制式火炮(克虜伯七十五毫米山炮)被佈置在一個方向上,孫元化只想向天主祈禱這些火炮不要像自己推測的那樣威力巨大。
在城門處佈置機槍和火箭筒陣地,是復興軍在攻城戰中的基本動作之一。這麼做的原因除了戰術上的需要之外,對敵人彰顯復興軍強大的戰鬥力,在思想上威懾敵人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但不幸的是,根本就不需要火炮發威,當復興軍出現在滄州城外之初,就在復興軍猛烈的火力下倉皇的逃回滄州城內的明軍,在盧象升麾下最勇武的將領和一隊親兵的率領下衝出滄州城南門,進攻復興軍在南城門外的機槍和火箭筒防禦陣地的時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