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3部分

家。是他開創性的創造了一個叫做“鞍鋼憲法”的偉大企業管理模式。

王清泉今年三十七歲了。他原本是陝西延安衛的一個負責管理倉庫的小武官。他原先的日子是比較舒服的。每天管著十來個兵,看著延安衛七八座倉庫裡的一座。雖然他管的是一個裝著軍裝軍襖的倉庫。可是,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透過時不時的把一些倉庫裡的衣服賣給一些來歷不明的山西商人。他還是能夠弄到手一小筆數量不菲的外快的。

在衛所裡有房有地,有一個老婆和兩個小妾的王清泉,原本以為自己的日子就會這樣千年萬年的美好下去了。沒想到的是,和他接觸密切的那個山西商人居然被路卡上的人抓了。

王清泉萬萬沒想到,和自己稱兄道弟的那個山西商人,居然是山西范家的人。他弄那些明軍軍服的目的雖然王清泉搞不清楚。但王清泉清楚的是,朝廷裡有人,家裡有錢的范家,肯定不會被危害到一絲一毫。自己這個小小的看倉庫的小官兒,倒是非常有可能被當成個盜賣軍資的替罪羊,拉出去砍頭的。

就這樣,害怕丟掉性命的王清泉,慌不迭的逃離了延安衛。他在逃亡的路上,經歷了一場大災荒,變成了一個流民。

王清泉是王書輝吸納的最早那批流民中的一個。雖然他年紀已經很大了,在早期的時候,做的都是些普通的工作。但是,隨著復興會規模的擴大,因為人手不足的緣故,王清泉也被提拔重用了起來。

原本,王清泉是想要老老實實的在復興會里待著,混個太平日子,安安穩穩的過下去的。但是,權力這個東西就是這樣的。在發現和自己搭班子的黨委書記是個年紀輕輕,什麼都不太懂的雛兒之後。精通“伸手”之道的王清泉故態萌發。

他先是使了些小手段,買通了負責產品保管工作的幾個安保幹部和工人。之後他又聯絡了幾個因為工作關係和他相熟的江南商人,把他透過手段搞出來的產品,用低於復興會定價的價格賣了出去。

這個東西,從來都是一窩一窩的。一個人獨自,他肯定長久不了。他必須要在這個環境中拉攏腐蝕出一個團伙來,才能夠讓自己的行為擴散開來,形成勢力,結成利益共同體。這樣一來,他的就從個人行為變成了集體行為。所有的團伙的成員,就都會共同的維護這個團伙的利益,掩蓋所有的行為。

王清泉是深通此道的。他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拿那些盜賣物資獲得的錢財吃喝享樂,而是不斷的用這些錢,拉攏和腐蝕麻袋廠的工人和幹部。都不用很多,當有一千多人的麻袋廠裡,有一百多個幹部和工人成了他一夥兒的了之後,王清泉就開始大權在握,控制了整個的麻袋廠。

麻袋廠出了問題,還不僅僅是有個別工人寫了舉報信才被發現的。很早以前,統計處和復興銀行的經濟安全小組,就發現麻袋廠好像出了問題。

因為根據統計處統計,從1623年開始,麻袋廠的企業利潤就開始出現倒退現象。統計處將審計結果交給工業處,工業處派出了審查小組對麻袋廠進行了審查。但是,無論是在制度上,還是在效率上,無論是在管理上,還是在技術上,審查小組都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而復興銀行經濟安全小組則是從1623年開始,發現麻袋廠的工人和幹部,開始不定期的到復興銀行用銀子和銅錢換取復興幣銀元、大鋼鏰、小鋼鏰。一銀元100大鋼鏰1000小鋼鏰1000銅子兒。這讓復興銀行的經濟安全小組警惕了起來,他們很快就把相關的材料送交了肅委會。

肅委會工業科對此還是比較重視的。接到相關的訊息後,工業科就指派了李來運作為麻袋廠問題的專項負責人。不過,從今年年初開始,李來運已經到麻袋廠調查了十幾次了。但是,每次調查後回來,李來運遞交的報告都是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本來,肅委會就已將開始懷疑李來運的問題了。剛剛好,新分配來的年輕人陳立到了。就這樣,被劉務實比較看好的陳立,被派來和李來運一起負責麻袋廠的調查工作。

復興會麻袋廠和復興會的一切企業相同。麻袋廠的廠房也是那種高大厚重的紅色磚牆,房頂是那種青灰色的大瓦頂。因為麻袋的編織工作使用的是蒸汽動力的麻袋紡織機,所以麻袋廠的廠房上面,也豎立著成排的細長的鐵製煙囪。

在少年營裡經常參加工業實踐,掌握了基本的蒸汽機維修知識的陳立知道,這些細長煙囪下面,連線著成排的復興二型蒸汽鍋駝機。看到煙囪正在冒著煙,陳立就知道現在工廠裡肯定正在進行著繁忙的生產活動。

李來運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