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4部分

強,一槍挑飛秦龍的百戰刀。”玉紫突然幻想道。

另一邊,蕭峰越行越慢,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原本很渴望和秦朝見面,有一肚子話想說,結果一見面就只剩下這麼幾句。

突然,很想去見見阿朱。真不知那丫頭到底是什麼命——就這樣也還是捱了自己一掌,一條命霎時丟掉一大半。

想到自己在書裡書外都只會給小阿朱帶來災難,最想去最終還是沒去成。

每次一想到書中阿朱的結局,就恨不得給秦朝那滿嘴跑馬的傢伙來上一拳狠的,至少也要打落他兩顆門牙才舒心。看他又不是不懂寫喜劇,寫大團圓,對阿朱偏要寫得那麼揪心!

不過剛剛確實是自己不對,有些避重就輕,明知故問。

《天龍八部》一開始,他便點明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了小說中俠客的最高標準,實際上也是大多數俠義中人所預設的一個標準。武林中不管黑白兩道,殺人放火是尋常事,打家劫舍是謀生手段,但如果勾結外族賣國,那麼一定會遭到一致唾棄。

過去嚴格貫徹這個原則的說書人也有不少,那些人吹捧的主角,不論男女,大部分一出來就一定是以反前朝為己任。為革命事業一切個人情感都可暫時不管,偏偏用的方法還只有一種,就是拉攏少數民族造反。這樣子反呀反,註定永遠反不成功的鬥爭太多。

即使說這本《天龍八部》,其中真正能貫徹這一原則的人也少之又少,更多著眼於江湖。而在主角身上體現這一句話的人,也正是在雁門關外對遼主說出這一句話的自己。到了這兒,好似自己也像那秦龍一般,穿越了。思考問題的角度也該轉轉。學學他。

學什麼?

學自己面對與他一樣的情況時,要怎麼做才算對,要怎麼做才最好。

遼主問:“大宋這雁門關守得住嗎?”

玄慈引用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答覆他。不管守得住。守不住,不管是成功,是失敗,全歸於這八個字。

那八個字雖然配得上大俠。但又不同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最怕遇到的現實問題是:一個人沒法選擇出生的民族和國家,更未必能決定所站的立場。發生衝突時要如何抉擇?

書裡,書外,蕭峰都試著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天龍八部》中的蕭峰,被單純的描寫成武學奇才,尋常的一招一式在他手裡施展出來就是有絕大威力,一套太祖長拳打得少林寺高手節節敗退,出手正大光明,掌力雄厚絕倫,端的是一代高手風範。他為人忠厚,四長老叛他要殺他,他甘願以自己鮮血替他洗罪。他能謀善斷,一場叛亂被轉眼間平定。他身為天下第一大幫幫主,絕不擺高手架子,可以和段譽結拜,和幫中弟子也打成一片。

丐幫在他治理下日益興旺。

這樣一個看上去毫無缺點的人,因為發現他是契丹胡虜,立刻不容於天下。

加上巧合安排,他成了殺父母,殺恩師,天下人共棄殺之而後快的大奸大惡之徒,一夜之間他不容於中原武林,遠奔塞外,一過雁門關,此生永不還。即使他是契丹人,他一樣是個英雄,聚賢莊千萬人吾往矣,“我殺你不是忘恩,你殺我不算負義”,打得群雄束手;少林寺外燕雲十八騎奔騰如千軍萬馬,隔空數掌震退星宿老怪,一把抓起慕容復擲飛,“北喬峰,南慕容”的確恥於齊名,沒有人敢不承認他的男兒氣概,提得起放得下。

但是他越是英雄,他的不幸就越多。

不像段譽得失由命,不像虛竹不求自得,蕭峰最主動追求卻最苦,最愛的阿朱死在他掌下,追尋的大惡人是他父親,他沒有一件仇能報,沒有一個人可恨,也沒有一個人能愛,他自信半生多行仁義,然而他最後發現那些朋友還不及剛認識的兩個結義兄弟。他道:“我一向只道契丹人兇惡殘暴,虐害漢人,但今日親眼見到大宋官兵殘殺契丹的老弱婦孺,我……我……阿朱,我是契丹人,從今而後,不再以契丹人為恥,也不以大宋為榮。”他是契丹人,但是他生長在漢人間,他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是想做一個漢人。

所以契丹南下入侵他阻止,在他內心裡已經依然認為自己是漢人,但漢人不容他,契丹人也不容他,他最後想的是去兩邊都不是的女真族度過餘生,但是最後他阻止了遼國入侵,為大宋立下大功,成為遼國的罪人,他父親的仇恨有一個無名老僧來化解,他卻沒有,所以他終於自盡於雁門關前。中原群豪大哭,承認“你雖是契丹人,卻比我們這些不成器的漢人英雄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