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以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援,並給他們指導技術的發展方向,讓他們把發明創造變成現實的產品,並建立工廠進行生產,當他們生產的產品在國內取得巨大的效益時,民間是一定會“跟風”的,這樣就起到了一個“科技推廣”的作用,由於公司享有所發明的產品的專利權和優先使用權,一旦產品得到廣泛應用,公司將是最大的受益者,這樣還可以帶動公司本身的發展。
馬還建議這個“科技開發公司”採用股份制的組織形式,官方和民間都按股分紅,而公司的發明家們也都享有一定的股份,讓他們享受到自己的發明帶來的好處,能夠更有工作的動力。而官方只按股分紅,對公司的內部管理不干預,公司採取“北洋商貿集團”的執行模式,成立董事會選舉產生公司的高階管理人員對公司進行管理,這樣就可以有效的減少“制度性”**。
馬還告訴孫綱,當這個公司取得成功以後,民間必然群起而仿效,這樣一來就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不但能夠推動科技的發展,還可以讓科技真正轉化為生產力,促進中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馬笑著“教育”孫綱道,“只有讓老百姓真正見識到了科技帶來的好處,他們才會轉變觀點,跟著你走。古往今來,都是一樣滴,我的參政大人。”
採集
(四百一十一)統統“商辦”
(四百一十一)統統“商辦”“你說的不錯,有些事情,你如果採取強制的手段,老百姓反而會產生牴觸的情緒;可如果讓老百姓能夠見到利益,你不要求他們也會跟著你走的。'中文。cn。com'”孫綱對愛妻的主意表示贊同。
中國的第一個科技開發公司“天工公司”就此成立。
“天工公司”是一個純粹商業性質的科技開發公司,主要研究人員除了趙春澤戴天雷等一干“科學怪人”,還包括謝纘泰、詹天佑、魏瀚、陳兆翱等中國工業的開路先鋒,以及孫綱要求各省推薦的一些有成就的技術工作者,加上一些從外國聘請的專家。“天工公司”成立之初,經孫綱的提議,李鴻章批准度支部撥款50萬銀元為“官股”入資“天工公司”,作為“天工公司”首期開辦經費,馬以“北洋商貿集團”的名義出資20萬銀元作為“商股”,這時民間的一部分商人可能看好這個中國第一個科技開發公司的“前景”,聯合出資30萬銀元入股,這樣“天工公司”就有了100萬銀元的股本,順利的開辦了起來。
“天工公同”的所有高階管理人員都是經董事會選舉出來的,很多來自“北洋商貿集團”,裡面甚至有一些還是從國外“海歸”回來的,業務能力都相當強,“天工公司”成立之初,孫綱和馬都去“剪綵”,一方面是表示慶賀公司初創,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這個公司能真正起到“帶頭羊”的作用。
由於官方出資不少,而整個公司卻是“純商辦”的。李鴻章倒是沒說什麼。但張之洞卻對此表示了很大的擔憂。
張之洞認為,象“天工公司”這樣地事關國防重務地企業,沒有官方的控制和監督是不可想象地。而且國家投了巨資在裡面,一旦企業發生虧損,官方的利益根本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而且張之洞還認為,“商人嗜利輕義,行事往往不顧大局”。因此堅決反對“純商辦”的運作模式,堅持應該走“官督商辦”的路子。
孫綱和張之洞談過後才知道,為什麼“中國重工業創始人”之一的張之洞張大總督,經營了那麼多地中國工業企業,如漢陽鋼鐵廠和紡紗局等,到後來卻大多陷入虧損的困境了。
即使是象張之洞這樣的卓越人物,因為深受封建時代等級制度的影響,骨子裡對商人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感在裡面,因此堅持這些對國家來說至關重要的工業企業都要有官方的監督和控制。
中國封建社會歷來輕視商人,自古就有“士農工商”的排列順序。把商人排在了最末位,但到了清代晚期,國家機構容納不了那麼多計程車子成為官員,這些人為了生計,只能去想辦法為自己增加財富,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事商業。隨著大量有官紳背景地人加入到商人的行列裡來,商人階層的地位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到了十九世紀末。商人在“意識形態”上的地位已經開始被人們重新認定,但中國上層有很多人對此仍然感覺到不那麼“適應”。
孫綱為此和張之洞等人進行了多次懇談,張之洞畢竟是在中國重工業方面有極大影響力的人物,又是政務院參政之一,不做好他的工作,好多重要的發展計劃得不到他地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