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大義,不惜身命,奮勇爭先,為中國效死。若能授之以官,感之以誠,何愁不為中國所用?”為了不讓朝廷擔心外**官掌握中**權,他建議成立類似德國的“參謀本部”一樣的機構,“使彼皆為我之參謀。平日教練兵將,戰時為提督謀劃,彼之責也;調兵遣將,升降賞罰,我之權也,權責分立,各展所長,權操於我,不致臨變而生掣肘。”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軍權為外**官所控制了,又能向他們學習,應該是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果然,摺子上去後不久,朝廷就同意了,說“其法甚善”,同意分別給予在北洋海軍中服務的外國人以官職,並允許北洋艦隊成立了“北洋海軍參謀處”。讓孫綱很是高興。
他也許沒想到,這個不經意的舉措會給中國的軍事制度帶來怎樣深刻的變革。
現在,就因為他這個摺子,大清陸軍也發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變化。
原來,當初德國政府迫於英國的壓力拒絕賣給中國戰列艦的訊息傳出去後,在德國內部引發了劇烈的爭論,很多人認為這麼做不僅損害了德國造船工業的利益,也降低了德國的國際地位,當德國政府知道法國可能在暗中幫助中國海軍以謀求在遠東的更多利益時,德國人也立刻開始行動了,李鴻章正在向德國克虜伯公司訂購炮械,準備裝備新式陸軍,德國人立刻表示願意幫助中國訓練陸軍,鑑於朝鮮局勢穩定,李鴻章奏請朝廷批准後,將聶士成等淮軍各部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