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名第四十九名”
考生都希望能夠晚一些聽到自己的名字,名字越是最後讀到越是說明成績好。有幾個已經被唸到名字的考生有些沮喪,剩下的考生也是緊張的很,有人出汗了,有人握緊了拳頭。
“第十二名:馮竹,第十一名韋甫昌??”聽到這個名次,馮竹傻了,其他很多人也是愣了。上一場馮竹可是狀元第一名,這次殿試大家都覺得他怎麼著也應該是前三的成績。結果出乎意料,竟然是十二名,這在要強的馮竹的眼裡,簡直是恥辱。
韋甫昌倒是對自己的成績還算是滿意,這樣的話無論留在京城為官還是外放都行。能有這樣的成績,自己也就不是一事無成,如此才配得上吳珊珊這樣的好女子。想著再過不久兩個人就該成親了,韋甫昌的嘴角不由的翹起來。
楊文錦靜靜的站在那裡,他這幾天因為賜婚的事情心情很差。他之前一直想著和馮竹這個高下,上次自己第二名馮竹第一,這一次馮竹十二名,自己的名字還沒有聽到,也就代表這一次是自己贏了。
太監還在繼續宣讀成績單,“第五名:楊文錦,第四名?第三名?”
終於聽到了自己的名字,楊文錦有點失望,沒進前三,只是第五名。以前一直覺得自己的才華高人一等,結果現在發現,比自己強的人很多,不是一個兩個。
李澤洋的心情很是激動,已經唸到第三名了,還是沒有自己的名字,他不敢想象,自己竟然能考出這樣的好成績。
“第二名:李澤洋,第一名:張繼。請前三名考生上殿。”
李澤洋已經跟著太監往大殿走去,還覺得自己在夢裡,竟然是第二名,真是不敢相信。
殿試的前三名來到大殿,按照之前太監總管教得,跪下給皇帝磕頭請安。皇帝的心情很好,笑呵呵的讓三人起來。
李澤洋站在大殿中間最是顯眼,雖然他不是狀元,可是這第一名和探花都已經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了,李澤洋卻是個不滿二十歲的少年。相比起來,李澤洋比其他兩個人將來的成就能更高。
“三位是今科的前三名,針對西部旱情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見地。你們將會成為大楚的臣子,希望你們能勤勞政務,為百姓謀福。張繼為保定郡靈臺縣令,王元為保定郡臨涇縣令,至於李澤洋先到任翰林院編修。一月之後到任。”保定郡就是這次受旱災影響最為嚴重的地方,派兩人去保定郡,看來是皇帝早有的打算。若是此次能力挽狂瀾救災成功,那麼前途無可限量,若是沒有成效,那麼就算是狀元,也會很快淹沒在一批又一批的新晉的官員中。
皇帝先是鼓勵一番又給安排了官職,三人自然是跪下再次謝恩,並且表達一下忠心。而後皇帝還分別問了幾句話,輪到李澤洋了,皇帝問:“看你年紀輕輕,但是看你的文章對西邊旱情能說的頭頭是道,提出的解決方法也卻是不錯,你是怎麼想到的。”
皇帝這樣問,下邊幾個大臣心中也有疑問,李澤洋的文章皇帝給幾個大臣看過了,像是有閱歷的人才能有的想法,可是李澤洋才十幾歲而已,若說是中年人寫的,他們也就不疑惑了。
在眾多目光的注視之下,李澤洋很是坦然。“回陛下,臣兒時家中貧苦,家中只有幾畝薄田。恰巧一年遇到大旱,很多百姓祭奠神明可是很多田地依舊顆粒無收,可是我家裡因為早晚不辭辛苦的挑水澆地,最後好歹保住了糧食。那件事情臣記憶猶新,後來在離田地不遠處有一個小水灣,我們把它挖大了,可以存水,對抗旱情。雨水太大也可以開渠將水放出。所以臣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方法,也是因為這件事情有了些淺薄的見解。”
李澤洋的回答情真意切,也很是謙虛,沒有因為一時得志而驕傲自滿,這樣很多的大臣心裡暗自點頭。
皇帝坐在上位,聽到李澤洋的回答很是滿意,是個會思考的人。李澤洋是張風揚的弟子,但是皇帝知道,李澤洋文章裡提到的那些抗旱防災的法子,張風揚這個純粹的文人是不知道的。
建水庫,開溝渠,動員百姓等等,這些建議都是合理可行的。皇帝之所以讓李澤洋到翰林院,一來是他年輕需要磨練,二來皇帝也方便就一些話題詢問李澤洋的想法。
退朝之後,各位大臣三三兩兩的離開,李澤洋恭敬的請各位大人先行。曹振軒原本想上去和李澤洋說句恭喜,兩個人相識一場,也算是朋友。可是他看到有人比他的速度還快,印象中是戶部的一個官員。
李澤洋沒想到是錢學友的舅舅鄭長青叫住了自己,“李賢侄,真是恭喜了,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