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裡不由想:“所謂四兩撥千斤,怕也不過如此吧,朕還是小看了他。”
這時黃錦又來了,驚喜地道:“陛下,徐謙過關了……”
過關……已經在嘉靖的預料之中,不過關才出鬼了,除非這些讀卷官們拼著前程不要,拼著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和徐謙同歸於盡,否則只能妥協。
雖然早有預料,不過嘉靖在聽到確定的訊息卻還是長吐了口氣,笑吟吟地對黃錦道:“朕差點要輸給你,看來總還算沒有看錯人。”
黃錦心裡苦笑,不由地想:“陛下會輸嗎,就算輸了,那也是贏,奴婢和陛下賭,哪有不輸的道理?”他苦著臉道:“姚淶已經落榜,奴婢是輸了,心服口服。”
嘉靖擺擺手,淡淡地道:“這殿試還沒完呢,徐謙若是不中一甲,那也不算你輸,走吧,擺駕太和殿,朕要去見過關的貢生。”
嘉靖駕臨太和殿,太和殿內引發了小小的騷動,在這兒的人不多,除了內侍,只有八名讀卷官和十名貢生,眾人還算謹守規矩,一起拜倒,高呼:“吾皇萬歲。”
嘉靖精神奕奕地將一隻手託著後腰,一手虛扶諸人,道:“都平身吧,怎麼,諸位讀卷的愛卿,留下的只有十人?”
劉希羞憤得不敢說話,桂湘出列道:“回陛下的話,今年貢生一百一十三人,經過一輪策文,過關者十人。”
嘉靖頜首點頭,道:“唸吧。”
桂湘自是曉得規矩的,唱喏似得對諸位貢生道:“老夫點卯,點到卯的出班。”
“徐謙。”
徐謙站出來,看著久違的嘉靖,朝嘉靖笑了笑,卻不能寒暄,有板有眼地道:“學生在。”
“鄧長青……”
“學生在……”
………………
嘉靖一個個打量這些貢生,忍不住哈哈笑道:“將這十位愛卿的卷子拿來給朕看。”
已有太監收了十人的卷子,連忙呈上。
嘉靖端坐御椅,認真過目,當看到徐謙所提的方略,竟是若有所思,可以說徐謙制倭的幾處要點都和他不謀而合,而嘉靖產生這些方略都是經過臣下大量參謀的,這是一些心腹幹臣與嘉靖融合在一起的結晶,可是徐謙畢竟現在只是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能老道的察覺出如此多的要點,又能對症下藥,尤為難得,這讓嘉靖產生某種錯覺,覺得這徐謙根本就是個從政數十年的老油條。
比如徐謙第一條,便是提出倭寇襲擾數省,單憑各省巡撫各自為戰是不成的,倭寇是流竄犯,今日在福建,明日說不定就去了浙江,若是各省各行其是,很容易被他們牽著牛鼻子走,因此徐謙倡議,設江南總督,節制江南各衛兵馬,專事制倭,如此一來,這種職責不清、責權不明的事就可以避免。
同時,徐謙又對江南的衛所官軍提出了某種擔憂,國家承平這麼久,江南百年沒有經歷過什麼戰事,而江南各衛已經不能承擔起剿倭的能力,既然如此,那麼就勢必要重新編練幾支**倭寇的軍隊,徐謙在這方面,竟也提了幾個意見,也都深合嘉靖的心意。
嘉靖一路看下去,起先的幾篇策文讓他看得倒還覺得過得去,雖然有些幼稚甚至荒誕,可畢竟是貢生作出來的,這些人沒有經歷過什麼世面,能到這個程度已經足夠了,可是現在看徐謙條理清晰的將這一條條的應對倭寇的方略詳盡列出來,既提出了倭寇的弱點和長處,也提出了官軍的一些劣勢和優勢,最後再做出總結,不但讓讀者一目瞭然,其中幾條建議,也都讓人耳目一新,這哪裡是讀書人能寫得出來的,怕是浙江和福建巡撫也沒有這樣清醒的認知和灼見。
當然,這東西好不好在乎於看的人,就如清貴的劉希,就覺得這樣的策文是下乘,可是對嘉靖卻猶如至寶,說到底,還是各人見識不同,主張也是不同而已。
嘉靖越看目光越是深沉,心裡不免在想:“若非徐謙是浙江人,朕知道他這個人絕頂聰明,看似糊塗,其實卻是辦事老道,只怕朕也不相信這是他作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經世之道。”
他哪裡曉得,徐謙提出來的這些主張都是歷史中抗倭的真實事蹟,嘉靖朝為了抗倭,曾在江南進行過一些相應的改革,比如總督的設定,比如不再依賴衛兵制,轉而進行有限的募兵制等等。
徐謙是站在前人的肩膀再結合自己在杭州的所見所聞,用超高的文筆潤色,最後才一氣呵成寫出來的文章,眼界之高自不是同年們所能比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