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自己,把自己當傻子一樣忽悠,怕也不會說出這些難處。
王直道:“既然你們一味要圍剿,卻又為何要讓王公公來,王公公來,莫不是隻說這些難處的?”
王公公一笑,道:“哎……難處是有,可是欽差也是杭州人,不忍生靈塗炭啊,所以才想出了個法子,要招撫,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只要把事情做的漂亮,讓大家都有臺階下就好了。”
王直道:“朝廷需要什麼臺階?”
王公公淡淡一笑:“容易,朝廷需要一場大捷,需要你們獻上幾百上千個人頭,朝廷得做出一副倭寇大敗的樣子,而你呢,只要獻上這些人頭,咱們就可對外宣稱,你深明大義,臨陣倒戈,供欽差驅策,在平倭之役中立下了首功,所以你雖是匪首,從前的的事都可以既往不咎,朝廷封你個伯爵,再效仿天津海路安撫使司的先例,任你為杭州海路安撫使,這海貿專營的大權也就有了,如此,朝廷得了臉面,而你也算是戴罪立功,大家皆大歡喜,這樣豈不是好?”
王公公的話沒有破綻,至少王直找不到破綻,朝廷要臉面,要把面子找回來,所以需要一場大捷,這種內情,王直自然是理解的,所以才讓他交出數百上千個倭寇的人頭出來。其次,朝廷再以戴罪立功的名義給他封爵,也沒什麼問題,雖然他討要的是公爵,而朝廷給的只是伯爵,他要的是海路專營,朝廷只授他一個杭州海路安撫使,看上去,這顯然是對方討價還價,這也沒什麼問題。(未完待續。。)
第四百九十八章:交鋒
面子的問題是不可小看的,尤其是對大明朝廷來說,這一點,王直當然能夠理解。
想要投靠朝廷,就得繳納投名狀,問題就在於,數百上千個倭寇人口,從哪裡來?
王直很為難,為難倒也罷了,其實他第一個念頭就是殺良冒功,官軍做得,他王直自然也做得。可是……似乎人家要的是實打實的‘功勞’。
王公公的話,其實王直是相信的,因為這和他與浙江某些官面上的人給他通風報信的資訊都很吻合,並沒有任何破綻。
對方要自己表示誠意,也算是很正當的要求。
王直是倭寇,可也算是半個買賣人,做買賣的人當然曉得要得到什麼就必須割捨什麼的道理,一本萬利,那隻能搶了,可是大明朝廷這樣的龐然大物,你就算能搶他一次,他若是橫了心,遲早還是要掐死你。
所以……必須要有所割捨。
王直最擔心的,是另外一個問題,若是繳納了投名狀之後,人家翻臉不認賬又該怎麼辦?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王直不蠢,當然不會一根筋的相信什麼鬼欽差,投名狀就是割肉,割了肉還被人賣了,這就人財兩空了。
這就涉及到了互信的問題,王直這樣的人,當然不會死心塌地的相信朝廷。
他一時拿捏不定主意,而王公公好話說盡,已是站了起來,笑吟吟的道:“好啦,該說的也說了,說再多也沒什麼用。最緊要的,還是你們怎麼做。咱家能告辭了嗎?”
王直不敢怠慢,道:“公公請。王某送公公出城。”
王公公也鬆了口氣,笑呵呵的隨王直出去,下了城樓,王直命人開啟城門,這時,李光頭卻按著刀帶著數十個倭寇過來,大喝一聲:“這個太監不能走!”
李光頭身材魁梧,性格魯莽,可是在海上混。能活到今日,自然也有他心細如髮的一面。方才王公公把他叫出去,和王直細談,二人之間談的是什麼,誰也不知道,誰曉得這王直為了投靠朝廷,不會把自己賣了呢?真如王直和朝廷之間一樣,雙方都不敢完全信任對方,李光頭和王直之間也是如此。表面上雙方是在合作,可是合作畢竟只是暫時的,現在大家都在陸地上,危機重重。李光頭若是不多留幾個心眼,誰曉得會是什麼結局?
他出去之後,越來越覺得不對勁。立即找了幾個閩系的首領和佛朗機的頭目來商量,商量之後。大家決定根本不必去理會什麼朝廷,倒不如在杭州大幹一票。突圍而出,遠走高飛。
既然如此,就不能讓王直和朝廷談出什麼結果,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把這姓王的太監留住,或者索性幹掉,斷了王直的後路。
王直臉色陰沉,看了李光頭一眼。
而王公公臉色顯露出幾分畏色,來之前雖然提心吊膽,現在眼看著可以不辱使命,安全回營,誰曉得這時候竟是生了變故。
李光頭已在數十個倭寇的擁簇下走過來,森然的看了王公公一眼:“這個太監不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