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7部分

部憑什麼抗拒。除非這戶部尚書不想幹了,否則絕對不敢做這等事。

可問題在於,越是不堪一擊的流言,越是讓管中窺豹的人深信不疑,任何時代,最流行的就是陰謀論,而且又有人煽風點火,這會館這裡,早就炸開了。

“新任戶部尚書如此恣意妄為。內閣為何不管?莫非內閣諸公,還怕了這戶部尚書嗎?什麼時候大明朝,是戶部尚書說了算。”

“盧兄有所不知,這戶部尚書徐謙簡在帝心,很得聖寵,前兩年他在直浙任督撫,對內閣也是陽奉陰違慣了的,否則直浙怎麼會有新政,而且據聞。這還涉及到了學爭,內閣是舊學,戶部尚書乃是王學新貴,前些日子的禮議之爭。也和這有很大的關聯,這就難怪戶部尚書如此了。”

“呸,這是什麼尚書。不知民間疾苦,每日想著的只是爭權奪利。什麼狗屁學爭,什麼狗屁禮議。學生乃是成都府人,據聞已經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了,我家還算殷實,若不是及早躲入成都,只怕早就被亂民流民……”

“哎……你以為瀘州的日子就好過嗎?至今為止,還未有家書傳來,家中親族生死未卜,我又出門在外,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諸位……諸位……”有人跳出來,憤怒的道:“江西會館那邊,已經有人開始鬧了,說是大家一起去戶部陳情,咱們川人豈可甘居人後,不成,絕不能讓戶部的老爺為了一己私利而禍害咱們的鄉親,我們也去,去鬧!”

有人倡議,便是再膽小畏勢的人都不免義憤填膺,紛紛起鬨:“同去……同去……”

在另一邊,四川巡撫衙門幕友鄧通則是走馬燈似得在各家府邸拜謁。

“陳大人,你是咱們四川的前輩,四川數百萬百姓,可都仰仗著你老人家,只要您老人家發發話,咱們的鄉親都能活命了。”

鄧通欠身坐在禮部尚書陳新的小廳裡,苦苦哀告:“原本說,連內閣首輔,都是咱們川人,四川的賑濟錢糧怎麼會有虧欠,可是內閣批了條子,戶部就是不給,戶部左侍郎周春的意思也說的很明白,不給那新任尚書一點顏色,咱們就都沒有餘地,這件事,還得請陳大人出出面,您老人家不出頭,咱們是真沒有辦法了。”

陳新乃是新晉的禮部尚書,嘉靖朝的內閣閣臣和部堂大佬們走馬燈一樣的換,就是這禮部,幾步也是每一兩年便要新登臺一個。

面對鄧通的請求,陳新也是為難,一方面,他不願意做出頭鳥,可是另一方面,同鄉求到了頭上,若是不做做樣子,這可不是好玩的,這要是傳回四川,到時候定是人人叫罵,陳家的根畢竟還在四川,祖墳也在,惹得急了,人傢什麼事不敢做。

況且,出外做官的,往往對家鄉會有一些感情,比如在官場上,同鄉之間相互提攜這是常有的事,否則後世怎麼會有浙黨、楚黨呢?陳新若是做的絕情,將來這四川籍的官員往後誰還肯看他一眼,這不但影響他在家鄉的聲譽,更可能影響到他的仕途。

可是徐謙不好招惹,禮部尚書雖然名義上,是和戶部尚書並列,都是朝中第三號的人物,只不過嘛,因為徐謙任了戶部尚書,陳新的地位只怕要往後頭挪一挪了,這其實也是沒辦法,部堂的權利大小固然重要,可是尚書大人本身的實力也非常重要,這個風口浪尖,陳新真的不想出頭。

他淡淡道:“楊公是怎麼說的,他也是川人,又是內閣首輔,總該出面一下。”

楊廷和乃是四川新都人,陳新當然曉得,這鄧通肯定去過楊府。

鄧通道:“楊公日理萬機,這幾日都在宮中當值,極少回家,倒是楊學士在家,他已經說了,這事兒他是鐵定了支援的,先讓咱們自己鬧一鬧,等到差不多了,再出面不遲。”

楊學士就是楊慎,幾年的磨礪,這楊慎也學聰明瞭,要壓軸出場,絕不做急先鋒。

陳新苦笑,道:“那麼老夫就去一封書信,給那徐謙,讓他無論如何,看在老夫的面上……”

鄧通急的跳腳,道:“大人,那姓徐的根本就是要給楊公難看,一封書信有什麼用?這種事,唯有給一點顏色才成,戶部那邊的人,已經有人打了招呼,說是使勁的鬧,鬧出事來,讓他這新官焦頭爛額才成。會館那邊,讀書人已經炸開鍋了,眼下怕是已經都聚在了戶部,到時候大人和諸位同鄉的大人親自出了面,這件事就能水到渠成,可是大人若是不出這個頭,咱們就算鬧得再兇,又有什麼用?”

陳新苦笑,鄧通的話裡話外雖然說的客氣,對他禮敬有加,可是他卻知道,鄧通有點兒趕鴨子上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