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一定把所有的財力物力投入造船事業中去,以為震旦水師提供最強大的戰船為努力目標。
經過一個多月的忙碌,十二月中旬的時候,孫家宗廟完成,與此同時,宛城也傳來了好訊息。天子以封孫權為吳王、領揚州牧,封劉備為蜀王、領益州牧為條件,換取他們的支援,在張溫和諸葛亮二人的斡旋,孫權和劉備再次結成同盟,支援楊彪和曹操進行談判。曹操開始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蘇粗腿等海盜襲擾青徐,曹操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派兵協助臧霸征剿無果,無奈之下,只得向楊彪低頭,同意讓出三河(河內、河東、河南三郡)為京畿,由天子直接控制。十二月初,天子回都洛陽,在召回了在鄴城的相關人員之後,重組朝庭,以太僕楊彪為丞相,太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張音還是做御史大夫。與此同時,加封曹操為太師,劉備為太傅,孫權為太保,算是榮譽獎,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三人除了各領一大州之外,對各自控制內的州郡官長有優先推薦權,對軍政和民政也負有管理權,其實就是承認這是他們的勢力範圍。
這裡面劉備最虧,他只有一個益州和半個荊州,好在天子看在他是漢室宗親,關羽這次又立了大功的份上,把南陽郡給了他,又逼著曹操把大軍縮回漢中。劉備藉此機會在上庸一帶設立新城郡,把南陽和益州連成一片。
楊彪充分利用了孫紹留給他的那個印書作坊,及時的將談判的訊息送到各郡各縣,藉助民間輿論對三方施壓。在談判完成之後,他也沒有撤消這個機構,不過,現在他正式把這些訊息定名為大漢公報,不僅釋出朝庭的邸報,還不時的釋出一些有關朝政的爭論文章,為下一步的動作做輿論鋪墊。孫曹劉雖然知道楊彪此舉暗藏殺機,可是卻無可奈何,楊彪釋出的訊息沒有虛假的,而且都冠冕堂皇,讓你挑不出毛病。他們開始想自己搞一套機構,後來發現沒那技術,只好聯手向楊彪施壓,要求楊彪允許他們在邸報上釋出訊息,以示公平。楊彪答應了,於是表面上談公平道義,實際上暗藏殺機的各類文章紛紛登場,大有以筆為刀,血戰一場的架勢。這其中最開心的當然是那些滿腹經綸的文人,看著自己的文章被天下人傳閱,所到之處都能成為焦點,那份成就感別提多美了。
大漢公報第一期送來的訊息是,鑑於宛城弭兵會議的成功,天下重歸平定,天子下詔改元,明年為共和元年。這個意思很明白,天子承認了曹孫劉的地位,但是希望他們能象周公、召公那樣心懷社稷,有朝一日還政於天子。而曹孫劉卻裝聾作啞,對潛臺詞裝作看不懂,紛紛上書讚揚天子效仿聖人,垂衣裳而治天下的美德,對以後是不是要還政卻不置一辭。
虞翻很不爽,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都封了榮譽性的官職,為什麼越王孫紹沒有?他立刻提筆為文,派人快馬送往洛陽,向楊彪討個說法。楊彪很快回信責備了虞翻一通,他說,孫紹這次有發起弭兵大會之功,又對推動整個大會的順利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天子怎麼可能忘了他的功勞?之所以沒有象加封曹操等人一樣加封他一個虛銜,是因為孫紹還年輕,以後立功的機會還很多,過早的把他推上這種適合於養老的榮譽性官職對他不好。你精研易學,難道不知盈則虧的道理嗎?
虞翻平時不服人,可是被楊彪說了一通,他卻很服氣。
楊彪雖然說得很嚴厲,可是他還是照顧了孫紹的面子,十二月底,太尉賈詡帶著天子詔書趕到錢唐,向孫紹授了黃鉞,授權他征伐海外,也算是個安慰獎。同時追賺孫堅為烈王,孫策為桓王,追贈孫紹的生母呂氏為縣君,給足了孫紹面子,順手扇了孫權一耳光。
孫紹對賈詡這個大名人非常客氣,帶著他遊覽附近的名勝,參觀正忙得熱火朝天的船廠。和他的客氣不同,虞翻等人對賈詡很不感冒,一來賈詡出身不高,賈家在武威只是一個單門,賈詡的父祖輩都沒有什麼大官,而賈詡本人在經學上也沒什麼造詣,更重要的是,他曾經是董卓的手下,後來還引發了西京之亂,是禍亂大漢的罪人。他們對賈詡出任太尉之事都有些腹誹,認為是楊彪安排不當。
有了這個心理,他們就沒什麼興趣陪賈詡了,虞翻身為相國,他不能把這件事推給孫紹,只好勉強陪著,可是那臉色就很難看了,孫紹看看不象話,乾脆把他趕去佈置新年的相關事宜,自己親自領著賈詡參觀。賈詡本人倒顯得很淡定,對虞翻等人的冷眼視而不見,對孫紹的熱情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平靜得如一潭死水。孫紹向他請益,他也是輕描淡寫、不痛不癢的說兩句,直到最後離開,他也沒給孫紹什麼意外之喜。
好在孫紹對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