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心,亮出兵戈,征討來犯之強奴!請聖上下旨!”黃季雲說完,便一躬到底。
朝堂上之前還爭論不休之人,此刻都靜了下來,無論何等心思,此刻都閉口不言,靜待皇帝定論。而莫軒在門外聽得是熱血沸騰。
皇帝看向黃季雲的目光,略帶笑意,卻並未表明態度,而是威嚴的掃視了在座的幾個文武大臣,今日能被召來的,大都是在朝堂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皇帝需要看看他們的態度。
撫遠將軍一系的不必說此刻自然是欣喜若狂,一個個飽含期待的望著皇帝,而兵部尚書一系的,此刻有人在細細觀察皇帝的神色,揣摩聖心;有人在低頭沉思對策;只有兵部尚書本人,略一思索,躬身行禮道:“臣愚鈍,求聖上責罰!”
很顯然,能做到兵部尚書的,都沒有傻子,與其說方才是黃季雲在發言,不如說黃季雲便是聖上的出聲筒。這,就是聖上的意思!隨著兵部尚書表態,一時間除了少數幾個皇帝還是四王爺時候的老部下,都紛紛表示贊同,請求皇帝下旨出兵。
而皇帝此時卻仍舊不急於表態,而是看向了站在一旁一直不說話的,戶部尚書,這也是皇帝當年的老部下。
戶部尚書沉吟片刻後出列道:“戶部今年除去各地撥款,若無其他意外,是能有結餘的,來年朝廷便可新修水利,然這筆結餘,並不足以支撐西北戰爭。且一旦南邊兒未平,西北再啟戰端,只怕國庫……再度空虛!”戶部尚書說完,也是一躬到底。
如此一來,竟是再次僵持不下。但此時乃是文臣武將之間的對持。黃季雲明白,這,才是皇帝要的。文臣武將聯手,怕是那個皇帝心中都會不安吧?
可莫軒沒想這麼多,在門外先是熱血沸騰,而後激情澎湃,可誰知戶部尚書,竟然一盆冷水給他澆了下來。莫軒很想進去也發表兩句意見,可他到底沒有衝動,他明白,他還沒有那個資格,站在裡邊議話。
誰也沒料到,裡面的爭論最終是由七王爺義親王站出來結束的。一直沉默不語的義親王,忽然出來請戰,別說文武官員,便是皇帝也沒想到,但皇帝終於露出了,今天傳召這些文武大臣進宮議事,以來的第一個笑容。
皇帝的眼中是欣慰,是肯定,也是鼓勵。皇帝自然是想要出兵平亂,抵禦外敵的。但是這個由誰領兵,卻是個關鍵,若沒有合適的人選,皇帝是情願和稀泥的。畢竟西北不比南邊兒,至少在皇帝心中這兩地是不一樣的。
至少南邊兒,隔著的還有大海,能攻打過來的人手有限,而少量的人員進入天/朝大陸,對於整個朝廷而言,實在是微不足道,並不能動搖國之根本,或者說並不能影響皇權。而西北則會完全不一樣,很可能便是大批的外族入侵中原,掀起處處戰火。
七王爺義親王自然是皇帝極為放心的人選,他肯主動站出來請命,皇帝自然是高興的,許多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了。
聽到東暖閣內最終決定出兵西北,莫軒是激動的。在大臣們紛紛領命而去之後,莫軒便安奈不住心中的激動,第一時間去求見了皇帝。
皇帝看著激動地一臉漲紅的莫軒,很是有些頭痛。說起來莫軒是皇帝看著長大的子侄,心中自然是信任的,也是有意栽培的。畢竟莫軒與承恩公府的關係,可謂人盡皆知。如此便不必擔心因為莫軒的關係,壯大後族,將來節制皇權。
而且莫軒並非皇室宗親,故而不必擔心他打著皇權的注意。然而,莫軒到底才十**歲,不足弱冠。且並無戰爭經歷,叫皇帝如何放心?莫軒可是他給兒子培養的肱骨之臣!
一時間皇帝皺著眉頭看著莫軒猶豫不決,但莫軒似乎是鐵了心似得,長跪不起,低著頭也不去看皇帝的神色,這倒是弄的皇帝很是哭笑不得。
最終莫軒還是第一次走了皇后路線,甚至走了皇子路線,求得了一個先鋒小將的機會。皇帝命他,跟在七王爺義親王身邊兒,五日後隨大軍出征。
莫軒雖說忙於此事,卻沒有忘記林如海的忌日,第二日一早城門剛開,莫軒便策馬出城去了黛玉的莊子。巧的是,除了迎春與雲保州,因為避諱未曾過來,別的人竟都與昨日一般,一個不少一個不差。
而黃季雲顯然忙於出征之事,很晚才過來。從皇帝哪裡得知莫軒即將出徵,黃季雲很是擔憂。畢竟他大致猜著了,皇帝對黛玉的打算,甚至從黃季雲的角度而言,他是不贊同的。故而對於莫軒主動要求出徵,黃季雲更是極為不滿。
可莫軒的話卻讓黃季雲忽然間第一次覺得,皇帝或許也是真心愛護黛玉的,想到這兒,黃季雲甚至有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