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纏綿病榻不起,長安城上空因為老皇帝之死籠罩著的一層陰霾非但沒有消減,反而更加濃重。如果說老皇帝的死是一個誘因的話,那麼,李隆基在一個不恰當的時候死了,皇帝在一個不恰當的時候病了,而且病得很重,這讓太子李豫感覺到了某種時機的到來。
京城禁軍三萬在南霽雲的率領下東進策應孔晟和郭子儀的平叛戰爭,皇帝病重,長安城的局面基本上落在了皇太子李豫的手裡。雖然皇帝倚重的五大權臣中李泌、杜鴻漸忠於皇帝,顏真卿忠於死去的老皇帝,張巡忠於皇帝,真正忠誠於李豫的只有尚書右僕射裴原禮。但在五大權臣之下,中低層官僚卻幾乎都倒向了東宮一系。
東宮還有東宮十六率,五六千人。有這五六千精兵在手,李豫覺得自己執掌朝政的時機成熟了。事實上,李豫沒有覺得自己有任何僭越之處,皇帝病重不起,作為皇太子他理應監國,甚至,皇帝直接效仿老皇帝將皇位禪讓給他都不是不成。
畢竟前有車後有轍,這又不是他李豫開的先例。
傍晚。東宮的氣氛卻顯得略加凝重。
李豫一直沒有下定最後的決心,這讓李適和裴原禮大為焦躁不安。在兩人看來,如果李豫當斷不斷,錯過如此時機,等皇帝緩過勁來,他就永遠失去了一步登天的良機。
“殿下,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如今之計,陛下病重不起,太子殿下作為一國儲君,理應監國,站出來號令天下,承擔重任!”裴原禮躬身下拜,凝聲道。
李適也站出來勸道:“父王,不能猶豫了,眼下,滿朝文武都在焦急等候父王定鼎天下,父王是眾望所歸,何必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呢?”
李豫沉默了一刻,才沉聲道:“爾等知道什麼?本宮作為儲君,無論站不站出來都是監國太子。但只要本宮站出來主持朝政,若不成功,就再也沒有退路,若不成功便只能成仁了!”
“父皇那邊不足為慮。昨日本宮與父皇相會,父皇也承諾下詔讓本宮監國,甚至,在適當的時候,禪讓皇位給本宮,也無不可。畢竟,這大唐天下,始終都是要交在本宮手上的。”李豫淡淡道。
但裴原禮心裡卻暗暗冷笑,他不相信皇帝會這麼痛快地讓李豫監國,甚至還禪讓皇位?做春秋大夢去吧。如果不下狠手,這皇位至少暫時是輪不到你東宮太子的。
裴原禮之所以焦躁不安,催促李豫下手,主要是他察覺皇帝有下詔命孔晟和郭子儀返京的意圖。一旦皇帝命孔晟和郭子儀兩人率大軍回返,李豫還有什麼機會?
李豫眸光中的鋒銳越來越重:“本宮所擔心者,只有孔晟一人。郭子儀忠於皇室和朝廷,本宮作為儲君,只要行事正大光明,他不會對本宮有貳心。李光弼也是如此。”
李適眸光閃爍。
他知道父親李豫說的是實話。無論如何,李豫都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子,皇帝病重,皇太子監國乃至登基稱帝,只要把事情做得讓外人挑不出一絲毛病來,符合大唐禮法,郭子儀這些忠臣良將就不會有問題,他們很快就會將忠心從皇帝身上轉移到李豫身上。
但孔晟卻是一個異類。
孔晟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孔晟還與東宮的關係惡劣。總之,孔晟肯定是最排斥東宮太子李豫登基稱帝的一個人,而且,因為孔晟位高權重戰功顯赫名動天下,這顯然又會是李豫走向皇帝寶座路上的最大障礙啊。
裴原禮沉吟了一下,輕輕道:“殿下,對於孔晟,微臣以為可有兩策。”
裴原禮這才明白過來,李豫之所以一直遲遲不願意從幕後走向前臺,主要還是忌憚孔晟的存在。如果孔晟的問題解決不了,他是無法安心的。
李豫眉梢一挑:“你說,本宮洗耳恭聽。”
“殿下,第一,殿下以監國太子之名,對孔晟光復洛陽之功大加褒獎封賞,以圖緩和與孔晟的關係。此外,下詔命郭子儀率軍挺進河東剿滅叛亂餘孽。而李光弼則鎮守河西一線,拱衛長安。至於神策軍的南霽雲,此人是孔晟昔日部曲,也不得不防,可著人秘密潛入軍中,宣佈詔命,將其取而代之!”
“若是孔晟識時務,肯與殿下和解,那麼,以孔晟之才之勇猛,將來必是殿下登臨天下的最大助力,同時也會是大唐匡扶社稷之肱骨之臣。”
說到此處,裴原禮微微停頓了一下,檢視李豫的反應。
李豫聞言苦笑一聲:“裴大人,你不知本宮與孔晟的嫌隙之深,已經勢如水火,難以兩立了。本宮也不是小雞肚腸之人,不會沒有容人雅量,但奈何孔晟視本宮如同仇敵,你這和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