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熱兵器時代,但這是不可能的。儘管他是穿越者,卻也沒有本事突破時代限制和科技水平限制,發明出飛機大炮原子彈來裝備大唐軍隊。(未完待續。)
第四百一十八章 銅鐵合金大炮(1)
第四百一十八章銅鐵合金大炮(1)
但在這個冷兵器時代,進行冷兵器的技術改良卻是絕對可行的。這個時代的軍隊戰鬥力,主要是群體上陣衝殺,並不取決於軍卒個體的戰鬥力,或者說,單兵作戰能力是最可以忽略不計的。
從很久之前,甚至是在夏邑練兵期間,孔晟就秘密開始了火器的研發。之前是對於火藥的試驗,經過了上百個配方的試驗,孔晟終於掌握了目前所能做到的極限——將傳統的黑火藥進行改進,大大增強了其爆炸力。
對於火器的使用,其實唐時就有了。但大多數停留在火箭等小型單兵使用武器方面,這種火器簡陋且發射週期很長,很難抵擋對方騎兵快速的衝擊,在戰爭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真的是有限的。
所謂火銃火槍之類,在孔晟看來,殺傷力實則有限。主要是沒法形成工業化規模製造生產,無法裝備全軍。他沒有本事將冷兵器時代徹底過渡為熱兵器時代,當前的軍事戰爭還是要以冷兵器戰陣衝殺為主。
於是他早就確定研發火炮的思路。
而對於火炮的研發,早在他進入長安獲封為長安候以後就開始了。他名下諸多產業蓬勃興旺,而所得財富至少有半數被他秘密用在了火炮的研發上。
長安侯府在城外山中有一座莊園,這座莊園就是孔晟的秘密火器作坊和火炮研發基地。如今這座莊園被禁軍士卒牢牢把守,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所在。
哪怕是孔晟麾下的部將,也不知孔晟的真正意圖。
實際上,火炮在距今不遠的宋時就出現了,而再往後,元明時代,古代火炮的鑄造到達巔峰。孔晟甚至能想象得出,如果自己能提前數百年將大炮研發出來,其殺傷力絕對可以稱之為大殺器,作為他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的又一籌碼。
孔晟讓烏顯烏解兩人招徠了數十名民間的各類能工巧匠,木匠、鐵匠、火藥師傅等等。這些工匠夜以繼日按照孔晟的思路要求,進行試驗摸索。
孔晟借鑑後世加農炮和元明火炮的優點,確定了孔氏火炮的圖紙。
其難點在於炮管的鑄造。
火炮的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他要研發的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發熱時將彈丸裝進炮管,先點燃引信,後點燃炮管內******,彈丸達到目標後爆炸。
其作用原理是將******在管膛內燃燒的能量轉換為彈丸的炮口動能以拋射彈丸,同時產生聲、光、熱等效應。
但一個搞不好,就會炸膛。
這對於炮管的材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現在的冶煉功業水準來看,孔晟知道用鋼鐵鑄造炮管不太現實。最好還是用銅。
只是當前的銅為稀缺金屬,開採量不高,多數用為制錢,為官府管控資源。
根據孔晟從戶部和工部得來的訊息,當今中原地區有鐵礦104處,銅礦62處。銅的年收入量約26萬斤,這是官府稅收統計數字,實際產量可能大大超過。
唐代在武德四年開始鑄錢,到現在的乾元元年擁有鑄錢爐99座,都設在產銅地區。絳縣一地的鑄錢爐相當於全國的1/3,表明中條山銅礦區開採極盛。唐代鑄錢爐,每爐每年可鑄錢3300緡,需用銅21200斤,錫500斤。按99爐計算,每年用銅約210萬斤,錫5萬斤。
孔晟很難從戶部和工部乃至國庫中調撥到自己所需的大量資源,只能透過民間渠道進行收購,所得材料只能勉強夠鑄造出一兩門火炮來。
孔晟思之再三,再三權衡,命令工匠先試驗銅鐵合金。孔晟雖然不是工藝機械師,但掌握科技常識,知道銅和鐵的融化溫度相差不大,都在1200度左右,它們完全可以相容。具有優良的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和耐蝕性,結合了銅和鐵的優點,既有銅的韌性和質量,又有鐵的硬性和脆性,只要尋找到一個合適的結合點,熔鍊出來的銅鐵合金一定可以鑄造炮管。
一個月前,經過了數百次的試驗,工匠們終於熔鍊出最佳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