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相比,一個孫女的婚姻其實算不了什麼大事。畢竟,李瑁有十七八個孫子孫女,右寧郡主李湘不過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個。
皇帝輕輕一笑,凝望著壽王李瑁,點點頭道:“壽王,汝之孫女,也是朕之後輩。今日回紇與我大唐建立盟約,共起百年友好之肇始,作為天潢貴胄,能為此出一份力,為天下臣民樹立楷模,也是理所應當。”
皇帝根本沒有考慮壽王和壽王家眷的感覺。在皇帝看來,朝廷養著數目龐大的皇室子弟族群,平日裡養尊處優,到了關鍵時刻也該為國家社稷出點力、哪怕是犧牲個人婚姻,又能如何?
壽王心內悲哀地嘆息一聲,面上卻感激不盡道:“臣弟遵旨!臣之孫女能獲封公主,實在是壽王闔府上下的無上榮耀,臣弟當時時銘記吾皇之隆恩!”
皇帝大笑:“壽王請起。朕知壽王素來勤勉為國顧全大局,為江山社稷更是犧牲良多,不僅是朕,就是天下臣民,亦然感念在心。傳詔,加封壽王上柱國銜,開府儀同三司,增食邑五百戶。”
眾人吃了一驚。普通的皇室親王,食邑不過五百戶,皇帝給壽王增加食邑五百戶,這可是莫大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像壽王這種閒散親王,無權無勢,突然加了上柱國銜和開府儀同三司的政治待遇,無疑讓壽王一脈的地位直線上升。
壽王嘴角一抽,神色似乎有些喜出望外,又似乎有些悲哀落寞。他其實能聽得出皇帝話語中的某種弦外之音或者說是感慨同情。
當年,老皇帝李隆基看中了他的美貌王妃楊玉環,強行擄往宮中納為貴妃,皇帝與貴妃恩愛纏綿的佳話背後是壽王李瑁的悲憤和顏面掃地。在之後的很多年中,李瑁都沒有走出這種愛妻被奪尤其是被父親所奪的人倫陰影中走出,更是淪為了天下人津津樂道的笑料。
李瑁哆嗦著,臉色漲紅,不知該說什麼好。他的情緒有些激動,但除了皇帝之外,大概沒有人能理解他此刻的真實感受。
“臣弟……”壽王李瑁突然痛哭流涕起來,情難自已。他眼淚鼻涕一起流,歪在大殿冰冷的地面上,情態非常不堪。
皇帝皺了皺眉,卻是嘆息一聲:“壽王不勝酒力,已經醉了。來人,扶壽王出宮回府休息去吧。”
李豫在一旁冷眼旁觀,心裡暗暗冷笑。他心道這壽王就是天生一個窩囊廢,自己的老婆被人搶了,非但屁都不敢放一個,還表現出歡天喜地的樣子,高高興興送楊玉環進宮去,這天底下還有這種男人嗎?
奪妻之恨,勝過血海深仇。哪怕對方是皇帝,是自己的父親,也絕不容許!若是李豫,拼上一死也絕不會坐以待斃。
但李瑁畢竟不是李豫,而當時的皇帝也不是當今天子李亨,而是更強悍手段更森嚴的李隆基。據傳,李隆基為了弄到楊玉環進宮,佈下了天羅地網,若是李瑁敢有半點反彈,便會將李瑁殺而誅之。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皇帝也忒無恥了,搶了兒媳婦還要殺子,但反過來說,既然連扒灰這種泯滅人倫的事情都能幹得出來,所謂虎毒不食子的警示格言就是一句空話。(未完待續。)
第六百章 離京之風波再起(2)
第六百章離京之風波再起(2)
因為李瑁的插曲,大殿中的氣氛又變得更加凝重和沉悶起來。
李亨突然又扭頭望著磨延啜淡淡道:“磨延啜可汗,你看朕這皇太子如何?”
磨延啜一怔,旋即有些猶疑不定。
他不知道皇帝什麼意思,又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李亨的話——吹捧顯然有些不太合適,誰都看得出來,皇帝跟他這個當太子的兒子貌合神離頗有嫌隙,更是將之幽禁驪山;但終歸還是大唐太子,日後誰知道會不會掌握大權,盲目開口得罪此人,也為回紇人和自己埋下禍患。
“陛下,臣在回紇,曾聽聞大唐有一位廣平王殿下,通曉兵馬韜略,允文允武,有收復兩京之功,不知……”磨延啜也算是老奸巨猾之輩,他這樣試探著,李亨聞言忍不住輕輕一笑:“磨延啜可汗,你所言之廣平王正是如今之太子,你說的沒錯,在朕的皇子當中,能文能武又建樹功業者,唯太子一人。”
李豫垂首不語,嘴角卻是噙著一抹冷笑。
皇帝這個時候的誇讚,在李豫聽來就變成了某種嘲諷。
但是,在李豫看來,這樣的誇讚他當之無愧。在皇帝的喏多兒子當中,其他皇子不及他十分之一。不是不學無術,就是太過羸弱,哪怕是趙王李系這種豪爽君子,其實也難成大器。
磨延啜哦了一聲,卻沒有接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