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部分

神色平靜,他不管旁邊倒了幾個,他現在只想知道測試的題目是什麼,他想作完題目,可以早些回家,貢院這種地方他是一刻都不想多呆,因為別人都將他當成是罪人。

衙差舉著巡視牌,開始巡場,紀寧的眼睛很尖,馬上便看到了第一題的題目:“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隨即,第二篇的題目也寫好,衙差也舉著巡視牌走下來,第二題的題目相對簡單:“在下位,不援上。”

第一題的題目,出自論語,第二題的題目,則出自中庸。

當題目公佈出來後,貢院後院內的考生很多都陷入沉思,在場的人中,大部分都是廕襲秀才,他們是沒有經過童生試和生員試這兩道考試流程的,而直接獲得了秀才的身份,可以參加鄉試,就好像沒經過小學結業考試和中考,直接上了高中參加高考一樣,平日裡並沒什麼考試來校驗他們的學問,在一個讀書人才有機會晉升的時代,他們就好像是靠祖宗基業流傳下來的保送生,任何一道題目對他們來說都是很複雜的。

不過對紀寧來說,這種四書文的題目實在是太小兒科了。

第一題: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說的是,齊人送了一些女樂給季桓子,季桓子三天沒上朝,孔子就離開了。季桓子是魯國的國君,孔子是魯國人,曾在魯國做官,主上無道,那孔子這樣的大聖人都會不效忠於君主,居然選擇離開了。讓以這句話來寫一篇文章,字數在三百多字,要用的是八股文,要先點題、破題,再用八股文行文的邏輯將文章作出來。

紀寧其實也沒費多少心神。

議論孔聖人為什麼要違背自己的君主而出走呢?

其實議論魯國的國政,無可避免的要提到三桓,三桓是魯國的三大權勢家族,長期佔據魯國的國政,令魯國陷入到一種群雄割據的局面。

從表面上看來,這題目好似在說,如果君主無道貪戀女色,那就算是讀書的聖人也是可以違背君主而選擇離開。但其實在論語微子篇中,孔子在後面已經基本點名了主旨,孔子之所以離開了魯國,其實不是因為孔子不想當一個忠臣,而是孔子堅信一點,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用原文中的內容來表達,就是“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明白了這層意思,這篇文章就太容易了,可以跳過忠君報國的問題,直接議論“鳥獸不可同群”便可。

第一題,紀寧作的很快,拿起筆來很快便把文章作完,他開始審讀第二篇文章。

其實第二篇文章更簡單,“在下位,不援上”。其實意思就是下級不攀附上級,也是從每個人的自身修養談論,要做到清正自守,不要去攀附權貴,這問題基本涉及到廉政,這種題目也很容易在鄉試或者會試的題目中出現,畢竟考中舉人就可以當官,雖然當的是小吏,但總算也是進入朝廷體系,至於考中進士後,兩榜進士基本可外放為地方知縣,或者是留京城為七八品的小吏待詔,或者是進入文廟,都會涉及到自身修養和為官清正廉明的問題。

這種題目,紀寧甚至可以說自己一口氣寫十篇,而且每一篇的論調都可以稍有不同,文章內容不會有任何重疊。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紀寧就是有這種自信,可以完成這兩篇文章。

他作的很快,下筆如飛,連旁邊監考的官兵也在納悶。官差心想:“這位是解元公,果然不一樣,別人還在支著頭想,這位就已經在做題了,而且字寫的好像不過大腦一樣,世上有這麼神奇的事情?可就是我自己才學不行,勉強認幾個字,這湊在一塊居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貢院的後堂內,文仁公主趙元容正一手拿著茶杯,另一手拿著一份考卷,正聚精會神地看著,甚至旁邊況凌等人跟她搭話,她一時都沒有聽清。

趙元容所拿的,正是紀寧在一個月前金陵鄉試中的考卷,有四書文和五經文,還有後兩場的題目,考題的內容分繁雜,但紀寧的文章寫的非常有條理。

趙元容原本只是想看看這解元的文章寫的如何,等她看了一小段之後,就徹底放不下了,全部所有考題文章,一共有七八千字,她先一字不落看完,覺得不過癮,又重新審閱了一遍,還是挑不出半點毛病。

“公主,外面已有考生交卷了。”況凌走過來,對趙元容行禮道。

趙元容看了看旁邊香爐裡的檀香,她記得是自己寫好題目後點燃的檀香,這會香才燒了不到一半,也就是說前後連四分之一個時辰都沒到,外面就有考生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