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部分

孔孟之道之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所採納,是因儒學的政治蠱惑性很強,一再強調“民貴君輕”,卻又重申“天地君親師”,把統治者擺在一個很高的地位,宣揚一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那所謂的民貴君輕也只是空談。

第二題,紀寧所要側重論述的焦點,則在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語出荀子哀公,同樣出自大聖人孔子之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表達出君王乃是舟,而黎民蒼生為水,萬民能承載君王,同時也能令國祚傾覆,很好地表達了民貴君輕的思想。

後世一說到“民貴君輕”,很多人自然就能想到這句話,全因唐初魏徵的引用。

在貞觀政要論政體中記錄魏徵的話:“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正因魏徵的引用,再加上貞觀之治的影響力,才令這句話名揚海內,歷代君臣、學者都會拿這句話來作為勸諫君王、規範己身、研究歷史潮流的金句座右銘。而這時空之中沒有唐太宗,也沒有魏徵,更沒有貞觀之治,紀寧要提出的這個思想,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讀書破萬卷,便是在心中也可將文章內容勾勒而成,本可直接作於試卷之上,但他為了謹慎,還是先書寫於草稿紙上,以便檢查和修改:“聖人之心在於寬仁,君為舟可為萬民之水所傾”

第一句話,便點名主旨,也是破題之言。在破題之後,再開始論述具體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論調,於文章而成。

紀寧寫第二篇文章的時候,感覺是非常好的,也是他心中有許多治國的思想而不得抒發,也是藉著一次考試的機會,將自己心中所想的內容表達出來,就算無關乎最後是否錄取,也要將這些思想書於紙面之上。

便在他書寫之時,便感覺心頭有一股浩然正氣在湧現,紀寧儘量收攝心神。

筆下成文章。

第二題做完時,尚且才剛過第一天中午,紀寧腹中並不覺得飢餓,便想將三卷四書文全數完成之後再吃飯。

畢竟四書文之後還有五經文,第一天寫四書文,第二天寫五經文,第三天檢查,也是不錯的規劃和安排。

他重新審視了一下第三題,也是在眾多考生看來最難的一題,是截搭題“國無道至死不變。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前半句出自中庸,是子路問孔子,何為強,孔子作出了一番論述,認為“國無道至死不變”是人強大的一種表現方式,意思是:“國家黑暗時要堅持操守”。

但後半句,似乎把意思又給帶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這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

換言之,就是到忍無可忍時就絕不能忍!

一面說國家和君主黑暗時都要至死不變,還說這是人心的強大,一邊說不能忍,把兩句話合在一起又要表達什麼呢?

普通的考生多半會從前半段來進行論述,因為要保持操守,這也是與封建科舉的出題方向來考慮,任何出題的人,都不可能宣揚一種背叛君主的思想,那“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後半句,就會成為贅言,沒有任何意義。

紀寧卻能從字裡行間感覺到一股“憤青”的衝動,似乎這位出題的主考官,對於“國無道”有一種憤慨,要麼就直接出題“國無道至死不變”,又或者是“中立而不倚”,都比後面加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要更為恰當,紀寧只能理解為,這是主考官有意在是試探考生,你們敢不敢打破成見,敢不敢論!

國家和君主無道,就應該去糾正之,而不是聽之任之,否則也就不會有武王滅紂,就連大聖人孔子,也絕對不會去擁護一個殘暴不仁的君王。

但紀寧又要為自己的論調考慮一番,若話說的太偏激,那是在自找麻煩,所以只能委婉地表達出,若君王有錯必要規範之,若天道不興則要順應民意的思想。

不說要推翻君王統治,只是說要順應天道和民意,這就是紀寧寫這篇文章高明的地方。

這樣既能很好地契合主旨,又不會被人拿他這篇文章去告發他有謀反之意。至於主考官為什麼會有如此偏激的思想,他就不得而知。

做完三道四書文,紀寧將文章反覆檢查,隨後謄寫於試卷之上。

眼看天色將晚,他沒有勉強自己第一天去把四篇五經文也做出來,他甚至都沒去審閱題目,因為這會讓他第一天晚上魂不守舍。

很快到了日落黃昏,隨著天色暗淡,考舍之內已經陷入無邊的黑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