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部分

紀寧第二天便將四道五經題做完,可一直到第三天下午,第一場才開始收卷。

考生需要將自己的卷子,透過小孔遞出去,彌封官會用特殊的膠水將考生的姓名糊名,卷子會陳列於木匣之中,要等考生三場考試之後,把三場鄉試的卷子匯總到一起,隨後會有謄錄官對卷子中的內容進行謄錄,閱卷時所用的是謄卷。

對紀寧而言,那是考官和監場官的事,考試之外的事情就不需要他擔心了。

第一場考完,考生也能適當輕鬆一些,這天晚上也是不禁喧譁的,很多狂傲的考生在自己的水壺中夾帶了酒水,第一場考完之後,有的便藉著喝酒,晚上在吟詩作賦,聲音有些淒厲。

面對一群鬼哭狼嚎的人,紀寧沒興趣去管他們吟出來的是怎樣的詩詞,又或者是即興作出瞭如何的文章,他此時只想躺下來好好睡一覺。

這兩天他在考舍內住的很不習慣,晚上失眠,覺不夠睡。

但這天晚上他跟之前兩天的情況一樣,失眠了。這是一種很頭疼的感覺,明明很困,卻輾轉反側睡不著,想點燃蠟燭又怕接下來兩場考試遇到麻煩需要連夜趕場做題,所以只能對著小方孔看著外面的天空數星星。

第四天,也就是八月十二,第二場考試的題目放下來。

第二場的考試,相比較而言已無第一場那麼正式和隆重,連考生也輕鬆了不少。

畢竟都知道第一場的頭三道四書文才是錄取與否的關鍵,後面發揮的再好,就算文章寫的天花亂墜,那也於事無補。

第二場的考試一共有六道題,其中試論一道,也就是標準的議論文,不用遵循“代聖人立言”的原則,不用以八股破題,也無須引用聖人之言,這樣的議論文在紀寧看來也比較有發揮的餘地。

這題目讓紀寧感覺有幾分水平:“人無至善。”

乍一看,很像一道四書文的題目,“至善”一詞出自於大學。

大學開篇第一章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種題目往往具有很強的迷惑性,這是一道試論題目,所以要從本身“人無至善”去議論,而不是“止於至善”,人無至善的道理在於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而止於至善的意思在於修為和涵養要到無可挑剔的程度。

二者之間,本身有一定的矛盾。

紀寧直接提筆寫道:“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人心有向背,安樂在民家。”

他所論述的方向,在於不要去追求所謂的盡善盡美,只要做到本心而為便可。要嚴以律己,但不是苛責自己,一切要做到合理有度。

試論之外,是幾篇應用文,分別是詔、判、表、誥。

分別是詔書、判語、表文和誥文,這都是在官場可能用得到的東西,統治者設立科舉的主要目的在於選拔人才,而儒道科舉的主要目的在於選拔文魁,正因這時空中對於文士做官並非推崇,令更類似於為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後兩場考試內容不被重視。

紀寧雖然知道鄉試的後兩場考試內容或許無關大局,但他還是儘可能把自己的文章寫的華美一些,這也是自己參加考試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很快到了八月十五,這天是中秋佳節,也是鄉試第三場考試開考的日子。

第三場的考試內容是五道時務策,就好像時政內容的考試,讓鄉試考生對近來朝廷和儒道所發生的一些事作出點評,寫出自己的看法,考試的內容無外乎國祚安定和儒學文風。

五道時務策,真正讓紀寧眼前一亮的是最後一道題目,很簡略,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主少國疑。”

語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

主考官在這裡出了這種題目,似乎是在影射當今朝局,太子早亡,如今新太子、五皇子和文仁公主分庭抗禮,有朝局變亂的隱憂,在這種前提之下,出“主少國疑”題目很容易被人拿來大做文章。

紀寧心想,這主考官也是有足夠的氣魄和膽識,先是讓人議論“國無道至死不變”,後讓人議論“主少國疑”,難道此人對朝局有不滿和偏見,想借著主考金陵鄉試來抒發對朝局的不滿?

可惜紀寧並不知出題的主考官是誰。

通常來說,主考官有兩名,一名是朝廷派來的,一名是儒道文廟派來的,至於由誰來出題,那全看兩邊派來的主考官文采更勝一籌。

而為了防止考生提前去賄賂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