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發動了攻擊。
其實韓大任這時也知道中華軍佔領了永城縣,因此在一路上也一直小心戒備中華軍的襲擊,不過永城一帶地勢平坦,伏擊的地點並不多,但就是這樣,韓大任也不放心,也派下了不少探子,以便遇到了中華軍之後,好提前預備。但韓大任部全部都是川軍,幾乎全是步兵,全軍只有三十多匹戰馬,除了一些主要的將領之外,能分給探子的馬,還不足二十匹,有不少探孑只能靠步行打探訊息。
其實中華軍藏身的樹林離清軍的渡河地點還有十餘里的距離,清軍還是有一定的時間來準備迎戰,但由中華軍進攻的全是騎兵,十餘里的距離,也不過就是四五分鐘的事,而且等清軍的探子發現中華軍的騎軍,回來報信的時候,中華軍的騎兵離清軍的距離只有三四里的路程。幾乎就在韓大任得到報告的同時,中華軍的騎軍身影,就己經出現在他的視野中。
在吳三桂的五萬川軍中有一萬名火銃兵,而耿仲明分給韓大任五千,在渡河的時候,韓大任首先派遣了二千五百名火銃兵渡過沱河北岸駐守,在南岸只留駐了二千五百火銃兵駐守。韓大任也立刻下令,命火銃兵列好陣式,迎戰中華軍的騎兵。
無論是在另一時空還是在本時空裡,吳三桂都能夠算得上名將的資格,而且也深知在這個亂世中,軍隊的重要性,因此入主四川之後,對川軍的訓練也十分嚴格,雖然他並不懂太多的近代火器戰術,但三段連射這種簡單套路還是訓練得十分熟練,因此就在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裡,川軍迅速列好了三排佇列,舉起火槍,向中華軍的騎馬開槍射擊。
在以前的戰鬥中,中華軍的防線經常受到清軍的騎軍衝擊,而這一次的戰鬥,卻完全反了過來,成為中華軍用騎軍衝擊清軍以火槍組成的防線。隨著中華軍戰馬的馬蹄飛踏,清軍也輪流開槍射擊,在沱河的南岸邊立刻展開了一場攻防大戰。
儘管川軍計程車兵對火槍的操作和三段連射的使用都非常熟練,但使用的基本都是老式的火繩槍,這就決定了川軍的射擊速度和射程根本就無法與中華軍相比,就是和清軍相比,也都要稍遜一籌。
在戰鬥一開始,川軍的前三輪射擊,確實給中華軍的騎兵造成了相當的損失,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中華軍騎兵達到了二百餘人,但火繩槍的射擊,在前三輪之後,會有一個相對較長的填彈時間,如果是對步兵進攻,也許在第一次三輪射擊之後,還能有足夠的時間來重新填彈,但在騎軍的高速衝刺之下,這一點空隙時間,就非常致命的。事實上在中華軍成立的早期,以使用火繩槍為主的時代,商毅一般都會排出四列,甚致是五列陣式輪射,以保證射擊的速度。
而就在這時中華軍的騎兵,也使用火槍,對川軍進行還擊。以前的關寧鐵騎,確實是一支能夠使用火器的騎兵,但他們在馬上使用的是三眼銃,槍管極短,射程也很近,只有二十米左右,並且只能射擊一次,然後就拿三眼銃當長槍大棍使。而中華軍的騎兵裝配的火槍,是一長一短兩隻,短管的是前裝槍,而長管是最新式的後膛火槍,在戰鬥之前,都填充好了彈藥。雖然這兩種火槍的射程只有五六十米,比步兵使用的燧發槍都要小了許多,但比川軍使用的火繩槍卻差不了多遠。因此在川軍前三輪射擊之後,衝在最前列的騎兵也進入到自己的射程範圍內,於是也紛紛舉槍射擊。
雖然首先開槍射擊的中華軍騎兵只有百餘人,但川軍的防線畢竟是在創促之間佈置好的,沒有任何的遮掩物,就在中華軍騎兵的面前站成一排,而且站位十分密集,因此中華軍第一輪射擊,命中率極高,川軍的陣列中,中彈的人數超過了五十人,但進入射程內的中華軍騎兵越來越多,而且衝在最前列的騎兵在換槍之後,馬上又開始了第二輪射擊。
而這時在川軍的陣列中,也立刻出現了混亂、慌張情況,儘管川軍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但畢竟缺少實戰經驗,面對著衝刺而來的騎兵壓力,以及自己也遭到敵軍的火槍打擊之後,各種慌亂的情況也都出現,雖然川軍很快就展開第二個三輪射擊,但這一次射擊的威力己經下降了大半,而有的人還在填彈準備射擊,也有人在上刺刀準備近戰,也有人轉身脫離了陣列逃跑,第二個三輪射擊還沒有射完,川軍的陣列就己經有些亂了起來。
隨後,中華軍的騎兵衝到了清軍的陣式前,改用長槍或馬刀向川軍的火槍兵展開了攻擊,雖然有一部份川軍做好了近戰的準備,但這時川軍整體的陣列亂了,無法對騎兵的衝鋒組成團體抵抗,而這是在白刃戰中,步兵對抗騎兵的決定因素。
一匹一匹戰馬衝擊著川軍的陣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