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的人力物力,兵源的損失。如果吳三桂至死不降,當然只有用武力結決,但吳三桂主動提出投降,那麼又何必非要再打下去了呢?畢竟現在中華軍要面對的戰場,並不是只有一個四川,還有云南的大西軍,還有北方的清廷。因此如果四川能夠早一點解決,也有利於以後的作戰,沒有必要為爭這一時之氣。
雖然說以吳三桂現在的實力,這些條件確實有些優厚了,但能夠順利解決四川剩餘的問題,也還算值得,而且吳三桂也主動降低了條件,另外南京政府也可以再進一步消減一些。另外擔心吳三桂投降之後會不老實,也有些過於擔心,因為吳三桂手底下也不過就是一兩萬人馬,又能翻得起多大的lang來。再說吳三桂投降之後,他的錢糧武器;全都是由南京政府供應;因此他根本就沒有再反叛的條件。
兩種意見也都有道理,而且王夫之和李巖只是表白自己的態度,就事論事,並沒有引發爭吵,這種氣氛也正是商毅需要的。其實隨著南京政府的實力擴大,勢力最大的周林兩家因為各種原因,都失去了最高階的位置,因此也形了以幾名內閣大臣為核心的小團體。王夫之和李巖都是各自的代表。
商毅當然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一個大的組織內部,存在多個小組織,是在正常也不過的事情,而且是根本就不可能避免的。而有多個組織,也就會有鬥爭,當然這種鬥爭必須是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大家都尊系必要的遊戲規則來玩,也就不會產生太大問題,甚致能夠產生良性的發展。而這也是商毅一直追求的權力形勢,不過在且前階段,還是主要靠商毅來控制。
因此在這方面商毅也相當重視,只要稍微出現純為爭權的苗頭,就會立刻警告和阻止,多同也多次當著眾大臣的面,強調發表意見只能就事論事,不許刻意針對個人,或團體,這一點在參政院的會議管理制度中也著重強調。而南京政府的大臣們也都十分清楚,商毅的良苦用心。
當然也是因為商毅在南京政府裡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信力,因此在南京政府內部,基本還能保持著比較和睦的氣份,雖然有一些權力爭鬥的現像發生,但在商毅的全力控制之下,基本都在合理的範圍內。而這一次王夫之和李巖的兩種不同意見,多少也有一點軍方和內閣之間的爭鬥。
按李巖的建見,是由軍方來解決吳三桂,如果按王夫之的主張,則是由內閣來主導收降吳三桂的事情。因此這兩種觀點,實際是代表著在目前南京政府裡,兩大勢力團體——軍方與內閣之間的權力之爭。
第一九一章 勸進(上)
現在的南京政府。依然還是甴**部為主導,在秩序上,內閣依然排在**部之下,但隨著南京政府的地盤擴大,內閣的實際權力己經凌架在**部之上,因為大部的地區都由軍隊移交給了地方行政機構管理,也就是說內閣實際控制了地方上的大部地區。
但在中央機構中,內閣還是在**部的支配之下,這樣也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個矛盾的對立,而且從職位上來說,也是這樣,在內閣裡,王夫之是首輔,而李巖是次輔,王夫之是高於李巖的,但李巖還兼任著**部的部長,**部又是高於內閣的。結果這就矛盾。
當然在以前商毅的主要精力是在軍事方面,實際上主管了**部的工作,而李巖只是商毅的下屬,付責協調給戰部和內閣的關糸,到也沒太大的問題。但現在商毅的注意轉到了內政方面,**部的主要工作都由李巖實際付責,因此矛盾也就自然產生了。
不過商毅知道,這種情況其實是很正常的,在戰爭時期,由軍方來主導,而到了和平年代,則由內閣或議會為首要,這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是合理的。只不過現在的南京政府處在兩個時期的過渡期,因此才產生了矛盾。只要等天下統一,或是大局己定,重新更改權力結構,也就可以消除這矛盾了。當然由內閣或議會為最高權力機構,是大勢所趨的。
但在處理吳三桂的這件事情上,商毅還是傾向於李巖的意見,因為是吳三桂首先拒絕的南京政府提出的條件,選擇了戰爭,現在打敗了,還想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那有那麼好的事情。而且現在南京政府同樣也正在和大西軍談投降的條件,如果吳三桂開了這個頭。那麼孫可望、劉文秀等人會不會效仿,不管怎麼說,先和中華軍打一仗,等打不過了,再談投降的條件。
因此那怕是要付出一定的犧牲,也不能接受吳三桂要求,現在吳三桂只能接受無條件投降。不然就以武力解決,同時也是警告其他與中華軍為敵的勢力,不要抱以僥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