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貿易赤字。
而現在則不同了,中華帝國全面開禁通海,而且大力鼓勵與歐州各國進行貿易來往,現在一年的貿易額達到了數億帝國銀元,比明朝增加了十餘倍,而且帝國也一直都處於絕對的貿易順差地位,以前是因為國內的戰爭需要,而現在全國統一,大的戰爭基本結束,雙邊的貿易量還會繼續增加,如果中國還是長期處於高度貿易順差的水平,早晚都會出問題。雖然這個時候的歐州還不能對中國產生危脅,但在中國內部,引發通貨膨脹,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現在商毅也要盡力想辦法,從歐州進口一部份商品,使自己的貿易順差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以內,這樣才能讓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另外也加強中外的緊密聯絡與溝通,在商毅之後,就算有人想停止對外交流,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上來,也做不到了。
當然近現代的經濟學在歐州也才剛剛開始起步,因此現在的中國人還不懂什麼順差、逆差、通貨膨脹的概念,有的人雖然能夠從字面上聽懂了,但對期真實性也是半信半疑,畢竟中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通貨膨脹。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基本都是實行的實物地租而不是貨幣地租。雖然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物價飛漲,但這都並不是因為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商品的供應量,而是由於社會生產遭到各種因素的破壞,造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才引起了物價上漲。
不過既然是商毅這麼說了,那麼就照做吧,反正以前的無數事實都證明過,商毅說的,基本都不會有錯。而對於這種情況,商毅也無能為力,只能寄希望於經濟發達之後,再逐步產生出相關的理論知識來。
但有一點是實實在在的了,就是到這個時候,這一次訪歐所花費的成本也都基本收回了,如果把剩餘的商品都出售完的話,還能有一定的盈餘,雖然盈利不多,但至少不虧本,而且考慮到這一次訪歐並不是一次純商業旅程,還有很大一部份政治目標在裡,那就非常難得了。
當年鄭和下西洋之所以被停止,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出海的費用太大,國家背不起。儘管這一次訪歐的規模要遠遠小於任何一次鄭和下西洋之行,但致少能做到自己自足,不多花國庫一分錢,也可以有力回擊一部份人認為這次出訪歐州是耗廢國庫,毫無用處之行。
來訪問中國的歐州各國多少也都帶來了一些商品,因此在各國的請求下,商毅也在展會上為各國劃出一塊展示銷售本國商品的地方,同時也能進一步考查歐州商品在中國的銷路。同時商毅率性還劃出一個舞臺,讓各國輪流展示自己的文化藝術。
這一下展覽還帶萬國大市場,因此也又吸引了更多的人來觀看,就像是一個大廟會一樣。
有不少人都是專程來看各國的表演,雖然說因為語言不通,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表演的是啥玩意,但還是引得中國人喝釆不斷。因為這個時代的文化娛樂節目太少了,好不容易有一個免費看戲的機會,當然都不會錯也,演的是什麼並不重要,只要是圖個熱鬧就行了。不過這時在南京懂外語的人也不少,而且傳教士,還有外籍的僱傭兵現在也都差不多會了中文,因此在臺下充當翻譯,為觀眾免費介紹劇情內容。也受到不少民眾的熱捧。
展覽一直進行了兩個多月,在此其間,中國方面又為各國使團中的學者也都安排了不少活動,舉行了好幾次交流會。這次到中國來的歐州學者的整體素質很高,不少人在歐州都是十分知名的學者,都是因為在歐州和訪歐的中國學者進行了交流,覺得還不夠,並未充份瞭解中國文化,畢竟訪歐的中國學者相對水平低一些,因此才專程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向高水平的中國學者求教。
而這一次和他們交流的,都是中國比較知名的學者了,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顏元等人都參加了這種交流,雙方基本都是精英對精英,而且在商毅的主持下,中國方面己經翻譯過了許多歐州的書籍,相對來說,中國的學者對歐州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瞭解,因此這次交流,也比在歐州更有現實意義。
儘管由於翻譯水平的問題,使交流受到了相當的限制,但雙方都覺得受益非減,歐州學者認識到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中國學者也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因為這時中國的思想也發展到了一個最高點,像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就己經達到了中國古代的最高峰,但受時代的限制,始終未能突破最後一步,而先前經過了商毅的啟發,現在又從歐州學者那裡瞭解到了人文主義、天賦**等概念,也為他們開啟了一道新的思想大門,看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