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哲皋道:“我王想請大王效明朝神宗皇帝之舊例,出兵朝鮮,擊退清軍,使我朝鮮能夠重新歸復於中華。”
商毅點了點頭;也有些明白;和自己所想的情況差不多;因為現在清廷己經衰敗;朝鮮估計也是看到清廷不行了;因此想重新站隊;倒向自已這一邊來,但又害怕被清廷知道,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衰敗的清廷也不是朝鮮所能抗衡的,只好偷偷摸摸的派個使臣來,向自己表示臣服,請自已出兵朝鮮,趕走清軍。
其實商毅也沒有完全猜對,前面和商毅猜得差不多,但後面請中華軍出兵,純粹是崔哲皋為了自己的私利,假傳聖旨。實際朝鮮國王李淏派他來到南京,一是試探南京政府的態度,雖然可以向南京政府稱臣,但也只是口頭上,更沒有邀請中華軍出兵朝鮮,趕走清軍。
因為在李淏看來,清軍、中華軍自己都惹不起,雖然中原大戰是清廷輸了,但南京的目標己經轉向了南方,清廷還有喘息的機會,勝負還未必有分曉,如果這個時候站錯了隊,那可不得了。因此打算玩個腳踏兩隻船,兩頭都不得罪,反正現在南北對掐,就算知道了朝鮮兩頭討好,也都顧不上來打朝鮮,等你們分出勝負之後,朝鮮再明顯表態,最多做個請罪的姿態,這樣也能胡弄得過去。
自從丙子虜亂之後,朝鮮國內分成了親清和親明兩派,因為朝鮮奉清廷為宗主國己有十幾年時間,因此親清派的勢力也佔據了壓到性的優勢,親眀派差不多都快土崩瓦解了。但這時中華軍崛起,屢敗清軍,親明派才贏得了一些喘息之機。但朝堂大權還是被親清派把持著。
中原大戰之後,親明派的大臣也都認為反擊的時候到了,因此積極遊說國君李淏,清廷己經衰弱了,趁早背棄清廷,向南京政府尋請庇護。但親清派卻極力反對,堅稱南京政府是明朝的一名武將自立為王,並不能代表明朝的正統,而且清廷的失敗只是一時,如果這時朝鮮改弦易轍,那麼等清廷再重新佔了上風之後,對朝鮮不利了。
因此李淏也猶豫不決,從心裡來說,他是希望投向南京政府一邊,雖然他也知道南京政府己經不是眀朝正統,但至少也能算是中華正統,這一點就比由蠻夷之族建立的清廷要好得多。但他也怕清廷還能夠鹹魚翻身,因為李淏在繼位之前,在清廷當過近十年的人質,對清軍的悍勇印像十分深刻,也不敢輕易就把清廷給徹底得罪,於是就想了一個拆中的辦法,暗中打發崔哲皋來南京,向商毅表示臣服,實際玩雙面都討好。
但崔哲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親明派,一直都想找機會打親清派扳倒,攝取朝中大權。因此在接到李淏的密令之後,崔哲皋招集了幾名和自己是同一陣營的大臣們商議,眾人都認為這是一個爭取南京支援的大好機會,當然不能放過,不要理李淏的打算,最好能夠說動南京政府出兵朝鮮,壓制親清派,這樣自己也就可以上位了。反正到了南京之後,怎麼說李淏也會不知道。
結果見了商毅之後,崔哲皋也是拉張虎皮扯大旗,說得振振有詞。
商毅雖不知道,這裡面還有這麼複雜的政治鬥爭,但也不是崔哲皋這一番話能夠忽悠的,且不說這番話裡還有不少漏洞,至少是空口無憑,連個起碼的正式詔書都沒有,那有這麼輕易就出兵的道理。
但商毅馬上就想到,如果自己能夠控制朝鮮半島,那麼在下一步出兵北伐的時候,就可以分兵兩路,一路從中原出兵北進,直取北京,而另一路則以朝鮮半島為基地,進攻遼東半島,先端掉清廷的老家盛京,然後再從遼東繞道,從錦寧一帶由北向南打,這樣南北夾擊,清廷將無路可退,被自己一舉徹底消滅乾淨,永絕後患。雖然說進攻遼東半島可以渡海進攻,但如果有一個後方基地,總要牢靠一些,而且朝鮮還可以提供糧草物資,因此崔哲皋邀請中華軍出兵朝鮮,這到是一個好機會。
是真是假,到並不重要。不管你們信不信這是真的,反正我信,也就行了。因此商毅的頭腦裡也開始飛快的運轉起來,怎樣利用好這個機會。
第一七一章 戰局的變化(三)
北京,紫禁城。
雖然說現在清廷正面臨著入關以來的嚴峻局勢,但皇宮裡的氣派,依然絲毫也不減,一點也感覺不到緊張的氣氛。太監宮女來往穿梭,流動不息,其中還有不少人,是洪承疇依稀認識的,在明朝的時候,就己經在宮中伺奉了,而且玉砌雕欄乃在,朱顏亦未改變,如果不是因為衣作不同,洪承疇總有一種又回到明朝的感覺。
而現在看著這一切的時候,洪承疇的心裡忍不住會想起,如果商毅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