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羅遠斌也不得不暫時停止了軍事行動,首先把俘虜的事情處理完。而這種情況在中華軍南下之後的戰鬥中,也不是一回二回了。現在中華軍處理起來,也極有經驗,首先進行一道排查,將拉壯丁和在本地居住計程車兵全部挑出來,放回家去。這就可以砍出一大半,對於剩下的,先根據自願,想當兵的留下來,不想當兵的則組織起來開荒耡田,挖渠修路,總之得讓他們有事可做,不能閒著。而對自願當兵的,在進行訓練,合格之後才能成正式的中華軍士兵,付責維護地方的治安事務。
儘管這一套工作,中華軍處理起來,都十分熟練了,但要把這一批降兵都處理完,也需十幾天的時間,因此逃到了南安衛的永曆朝廷君臣一行,才算是能夠稍微喘一口氣。
這時跟隨在朱由榔身邊的大臣只剩下了二十來個,其餘的不是向中華軍投降,就是見永曆朝廷沒有前途,偷偷的跑了,而軍隊還有五千餘人,是由王祥帶領。在南安衛穩定下來之後,朱由榔又招集眾臣,商議下一步怎麼?同時也提出,正式封孫可望為一字王,以換取孫可望對永曆朝廷的支援。
雖然這肘那信暫旦旦,堅持維持祖制,不能給孫可望封王的給事中金堡早己不知去向,但大部份大臣到了這一步,還不打算給孫可望封一字王,首先是馬吉翔建議,封孫可望為澂江王,也有人建議,既然孫可望請封秦王,則可以在秦字上加一字,或用興秦,或用定秦,作為孫可望的封號,但被澂江王、平遼王、興秦王、定秦王都是二字王,換湯不換藥,就連朱甴榔都覺得說不過去。
但就在這時,孫可望又派楊畏知到南安衛朝見朱由榔,表示國家危機,自已不計爵位,將會馬上率大西軍進軍貴州,與中華軍任戰,並請永曆朝廷君臣到雲南境內的羅雄州去安置。
原來孫可望雖然在雲南等著看永曆朝廷的笑話,等著永曆朝廷來求自已,但也沒有想到,中華軍的進攻會這麼迅速,而永曆朝廷競是這麼的不堪一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竟然就把整個貴州省都丟得差不多了,這也太能敗家了吧。
儘管永曆朝廷在孫可望封王這件事情上的上的動為讓孫可望大丟顏面,也確實讓孫可望十分惱火,但孫可望畢竟不是意氣用事的人,事情的輕重緩急他還是分得清楚的。雲南貴州地方相連,唇齒相依,一但貴州失守,雲南也就失去了一個緩衝地帶,將直接面對中華軍的兵鋒。
現在雲南是大西軍的大後方,經營雲南的這幾年時間,也讓孫可望對根據地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張獻忠起事的時間、資歷都要大於李自成,但到了明末的幾年,實力卻遠遠不及李自成,主要原因就在於李自成已經有了穩固的根據地,而張獻忠卻一直都沒有。因此在當初大西軍願意歸順永曆朝廷,一是看中了永曆朝廷這塊正統招牌,另一面也是希望把和中華軍的戰場推到貴州省境內,保證自己的根據地不受侵害。
如果現在再不出手,恐怕貴州就全被中華軍佔領,那麼與中華軍作戰的戰場也就從貴州推到了雲南境內,這對大西軍來說,當然不划算。因此在這個時侯,孫可望也就不再意小節,主動向永曆朝廷表示,自己將不計條件,願意出兵。同時也希望永曆朝廷遷到雲南境內的羅雄州,這樣就好控制永曆朝廷。
而劉文秀和艾能奇對封王、封爵看得到並不是那麼重,一早就主張不要在乎爵位高低,儘快出兵才對,結果因為孫可望強烈堅持,才拖到了現在,而這時再不出兵就不行了。
因此孫可望也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自己統領,帶大將白文選、馮雙禮、王尚禮、賀九義等人率軍五萬,由曲靖府出擊,進入普安州,另一路由劉文秀和艾能奇兩人統領,率軍五萬,由安龍所出擊,進駐永南衛,利用貴州現有的地區,阻擋中華軍。
雖然大西軍號稱有三十萬之眾,但實際的精銳就是這十餘萬人,是以原來大西軍計程車兵為班底組成。因此也可以說這次大西軍是傾巢出動了。
而永曆朝廷接到孫可望的書信之後,也是悲喜交加,這可真是雪中送碳來了,但偏偏就在這時,又有大臣向朱由榔建議,孫可望初附,人心不知,冒然進駐雲南,恐為其所挾,因此不如暫遷致安隆所,靜觀其變。
安隆是位於雲南、貴州交界處的千戶所城,雖然離雲南很近,但畢竟還不是在雲南境內,可以不受大西軍的控制,而一但有了危險,也可以隨時躲進雲南省去。而孫可望派來的使者楊畏知也認為這樣可行,因為楊畏知還是心向永曆朝廷,他也擔心由於封風的風波,孫可望已經對永曆朝廷十分憤恨,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孫可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