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袁崇煥取得了關寧大捷之後,明朝就將火炮的運用,一直定位於是守城利器,事實上袁崇煥的關寧大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這一戰中用火炮重創了努爾哈赤,使其傷重不治而亡。本身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從此以後袁崇煥本人也因此制定出“憑堅城,用大炮”的戰術。也成為明朝軍方的火炮使用原則,即使是在袁崇煥死後,這個戰術原則也沒有改變。
而這個戰術的結果,也造成了明朝在最後二三十多年裡,不僅一味追求大口徑的重型火炮,忽視了中輕型火炮和火槍的製造和發展以及運用。而且在事實上,還將重型火炮的使用和發展,推進了一個戰略誤區。
事實上重炮的最大作用並不是在守城上,恰恰是攻城。
像紅夷大炮這樣的重型火炮,威力確實巨大,用於野戰,則笨重不堪,運輸不便,而用於守城,又因為這個時代黑火藥的功能不大,就算是使用霰彈,但殺傷力也只是集中在一個較小區域,作用也確實是有限。而且如果攻擊方對城池進行長期圍困,那有紅夷大炮也沒用了。
在袁崇煥死後,祖大壽守大淩河,守錦州的兩戰中,儘管明軍都擁有大量的紅夷大炮,但清軍卻釆用長期困守,圍而不攻,圍城打援等戰術,結果這兩次圍城的結果都是以祖大壽糧盡援絕,最後投降而告終,結果是把大批製作精良的紅夷大炮白白送給了後金而已。反而成為清軍攻破明朝堅城最有力的武器。
因為紅夷大炮用於攻城,卻能夠充份發揮它射程遠,衝擊力大的優勢,用來攻擊城樓、城牆可以壓制城頭的抵抗力量,轟擊城門,又能為攻城計程車兵開啟缺口。根本就不需要再拿人命向城上填。一些原先看來無法攻克的城池,卻都能攻克了。
在近現代戰爭中,自從有了火炮之後,就不乏有用重型火炮擊潰敵軍的防守陣地、城牆、要塞等,而取得勝利的戰例,其中最著名的戰例就是:在一戰中,德軍使用大貝爾塔巨炮,攻克了比利時的列日要塞。
這一點清人就非常清楚的,天聰七年,祝世昌給皇太極的一份奏疏裡說:“自古攻守,全用火器,如鳥槍、三眼槍、百子銃、佛郎機、二將軍、三將軍、發炮之類,用之城上防守極好。若攻打城池,必須紅衣大炮。”在崇禎十三年(1639年)的松錦之戰,後來南明弘治二年(1646年)的揚州之戰,江陰之戰中,清軍能夠攻破城池,紅夷大炮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甚致可以說,如果湥Ь�揮瀉煲拇笈冢�苣押嶸�廈鰲�
商毅當然熟知近現代的戰例和各種武器的運用,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注意掌握主動權,因此在組建商家軍時,就是以火槍和中小型火炮為主,但也不放棄重型火炮。但商毅並不把紅夷大炮當守城利器來使,並且改進紅夷大炮的炮車,儘量減少它運輸的困難,因為這大傢伙在攻城的時候,還是有大用處。
而這一次進攻漢陽府,就是商毅試驗紅夷大炮在攻城中運用方法的一個試驗場。
十四門火炮連續不斷後噴出火舌,發現怒吼,將炮彈無情的射向漢陽府的城牆、城樓、城門上。在連續七八輪轟擊之後,城牆是中彈最多的,在漢陽府城門附近的城牆上,以經密密麻麻,佈滿了幾十凹凸不平的大坑,而城牆上的裂紋,己是密如蛛網一般。
城樓同樣也遭到了十幾下炮擊,牆壁被打裂出幾個大洞,連屋頂都被砸塌了兩塊,城樓內的房間裡更是一遍狼籍,己有二十多名士兵喪命。而漢陽城裡的守軍這時根本就不敢在城樓上站著了,紛紛向兩側退讓,就連李定國和孫可望也退避到一邊,整個城樓幾乎就是不設防的。
其實火炮重點打擊的還是城門,儘管這個時代火炮的精確度並不高,但因為距離近,目標集中,因此在每一輪轟擊中,總也會有三四顆炮彈擊中城門,因此六七輪下來,城門上也捱了二十幾下,在城門上以經眀顯的出現了四五處凹陷的地方。如果在城門洞裡,看城門的背面,就可以發現,城門上以出現了多處地方木裂,而且門栓都以經彎曲變形了。
商毅一直在指揮車上看著炮擊的效果,不得不說,紅夷大炮確實是攻城的好武器,他看得很清楚,紅夷大炮對城牆造成的傷害,要比佛郎機炮大得多。這還是自己只有四門紅夷大炮,如果有四十門紅夷大炮齊射,就是將城牆轟開一個缺口,也不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火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區別。
不過現在看來,轟開城門以經是時間早晚的事情了,因此商毅立刻下令,命一個營的火槍兵帶著虎蹲炮,向城門推進,準備去搶奪城門,而另一個營的火槍兵沿城牆射擊,清除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