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而且因為民間追捧大宋,使得大宋的銅錢在倭國備受歡迎。
5貫銅錢,能兌換到一兩赤金!
這是什麼概念?
在大宋,一兩金子換十兩銀子,一兩銀子,換一貫錢……換句話說,把銅錢拿到了倭國,購買力直接增加一倍!
如此沒天理,不坑你們坑誰?
章敦也知道,大宋已經準備逐步廢除銅錢,轉用金元和銀元,既然如此,就讓這些銅錢發揮最後的價值吧!
他在倭國收購了20萬石糧食,另外租給倭國的船隻,又收了15萬石作為租金。第一波35萬石糧食,已經在海上了,不日就會運回大宋。
司馬光看完上面的介紹,突然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他到底是攤上了一個什麼樣的師父啊?還有一群什麼樣的師弟?
倭國都窮成那樣了,愣是給榨出了油水!
章敦還說呢,這是試水而已。
只要倭國正式和高麗打起來,他就可以全力施展。借了大宋的錢,和大宋簽了貿易條約,就等著賣身還債吧!
“你們也太狠了!”司馬光在心中暗道。
第833章 世界大戰的節奏
國家往前發展,有點像一個普通人去跑步減肥,不斷運動,不斷甩去脂肪,換取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
一個人運動減肥尚且那麼難,更何況一個龐大的國家,任何人都有好逸惡勞的天性,而且大宋已經很富庶了,完全有資格翹著二郎腿,好好享受。
雖然好日子只剩下幾十年了,但問題是隻有王寧安清楚而已,至於其他的一些人傑,也僅僅是看到了危險,卻不會相信有神州陸沉的一天。
這就是王寧安的苦惱,儘管他費盡了力氣,扭轉了大宋的方向,讓大宋跑了起來。
可是這個龐然大物剛一運動,就面對著一連串的難題。
河北,西北都出現了災荒的苗頭,東南的棉田和桑田又快速增加,就連傳統的產糧區巴蜀大地,都開始廣泛種植桑樹,多織蜀錦。
王寧安覺得,他應該制定一個耕地保護法,保護基本耕地,大宋的糧食自給率至少要維持在百分之95,這樣才能安全,另外各地要建立起大型的糧倉,儲存糧食,以備荒年。
還有,必須加快經略南洋的時間表。
北方的土地還是太貧瘠了,而且產量也低,不足以支援大宋進行工業化和城市化。遼東的黑土倒是不錯,只可惜還在遼國手裡,想要搶過來,尚且需要時間。
千頭萬緒,像是一團亂麻。
王寧安也沒有別的辦法,他只能一樣一樣落實,讓手下人去安排,做好前期的準備。
相對長遠的佈局,當下最緊要的還是利用倭國和高麗的戰局,賺取最大的利益,先把糧食缺口填上,順利度過今年的災荒。
王寧安召集戶部,參謀部,還有其他幾個衙門,一起商討。
“倭國打得很不錯,但似乎後勁不足。”
狄青開門見山,他向大家介紹了前方的情況,倭國的確窮兇極惡,很有戰鬥力,他們派遣了1萬5千名先遣隊,順利透過對馬海峽,在高麗東南的海岸登陸。
這些地方是一馬平川,根本阻擋不了倭國的前進步伐。
短短一個月,倭國就高歌猛進,直逼漢城。
高麗這些年,一直提防契丹入侵,對於陷入戰亂的倭國並沒有多少在意,也不相信他們有本事打過來,尤其是一點戰爭準備都沒有,如何跨越海峽,進犯高麗?
正是自大而疏忽的心態,造成了高麗的慘敗,幾乎半個國家淪陷了。
整個高麗震動,他們全力調動人馬,把原來防備契丹的精銳匆忙調到南邊,構築防線,死守城池,和倭國擺出了決戰的架勢。
其實這時候倭國也犯了錯誤。
他們只派出了一萬五千人,外加兩萬名民夫。
實在是倭國上下對這場戰鬥存在懷疑的態度,除了源賴義積極出兵之外,其他人包括倭王在內,都不太相信大宋,也不看好戰爭,只是敷衍了事。
可是當戰爭初期的狂勝傳回國內,瞬間倭國就沸騰了。
擺脫海島,登上陸地,是他們多少年的夢想。
如今希望終於來了,倭國上下,立刻發動了總動員,各地的兵馬,地方武裝,包括清原氏,平氏,還有更多的地方勢力,以及朝中的大臣,也都積極鼓吹戰爭。
倭國迅速集結了十萬人,準備跨海參戰,擴大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