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年一次大比不同,宋代是四年一次,六藝學堂也創辦了六七年,蒐羅了一大批優秀學子,是想在科舉場上,一展身手的。
不過他們很快發現,眼下的科場,很不利於六藝的學生,宋初的時候,仿效唐朝,以詩詞作為主要考核內容,從而產生了西昆體,這種詩體追求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很是空洞無物。此時從一點就可以判斷出來西昆體的失敗,那就是後世之人,都能背得出幾首宋詞,卻鮮有人能背出宋詩。
扭轉這種荒唐現象的人是范仲淹!
老範在主持慶曆新政的時候,其中興學是很重要的一項,除了在地方廣設官學之外,老範還改革科舉內容,把詩詞降到了次等,考核的主要內容變成了策論。
他希望透過策論,選擇真正有學識的年輕人,充當改革健將,推行慶曆新政。
可隨著老範被趕出朝廷,科舉改革半途而廢。
雖然策論取代了詩詞,但是空洞華麗的文風依舊主導了科場,如今流行的文體是太學體。
什麼叫太學體呢?
說起來很麻煩,打個比喻,後世的很多專家大家一定不陌生,為了故作高深,故弄玄虛,把很簡單的道理非要包裝的花裡胡哨,弄一大堆概念啊,公式啊,定義啊,倒把人給弄糊塗了……總而言之,就是不說人話!
專家都是大學出來的,人家“太學體”比專家還多了一點,顯然就是更加過分了,太學體的總體特點就是險怪艱澀,非要弄一些看不懂的字,聽不懂的話,以彰顯他們的學識淵博,不同凡響……
老範看到自己的改革跑偏了,十分痛心,歐陽修就給六藝的學生一個建議,暫時再等四年,下一科朝廷必然會改革,他已經從趙禎那裡得到訊息,皇帝已經很厭惡太學體了。
就這樣,六藝學生都答應等四年。
可問題是京城過日子,花錢跟流水似的,富裕人家還好說,有些家庭條件稍差的,就沒法維持了。
正好這時候皇家銀行站穩了腳跟,要擴充業務,之前王寧安已經從六藝學堂弄來了一幫學生,這回擴充規模,也來個考核招聘。
王寧安一共安排了三場,頭兩場是筆試,一場基礎算學,一場會計入門,然後第三場是面試。
一個銀行招工,大傢伙也沒當回事。
可接下來一個訊息,把所有人都炸得七葷八素!
透過銀行考核的人員一共43人,其中40人來自六藝學堂,這不算什麼,問題是前三名直接被聘為皇家銀行的經理,年薪5000貫!
這是什麼概念?
咱們包大人一年到頭,各種糧食、布匹、調味料、臘肉,總之,都折成錢,相當於3000貫!
天可憐見!
包拯在家守孝十年,入朝為官十多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就拿到了3000貫……當然,這3000貫已經非常豐厚了,包大人拿著心裡還愧疚呢!畢竟大宋最窮的一個府,每年的賦稅也是3000貫!
誰都知道,宋代的俸祿非常豐厚,那六藝學堂的人,居然一工作,就拿到了比官員還豐厚的報酬,這是怎麼回事?
是不是有人私相授受,損公肥私?
一時間群情激憤,大傢伙把矛頭都對準了王寧安,說他厚遇門人,居心不良,是拿皇家的錢,去養六藝的人。
這事自然鬧到了趙禎那裡,皇帝陛下也嚇壞了,怎麼會開那麼高的薪俸,實在是沒有道理!
不得已,把王寧安叫到了宮中。
“王卿,你給朕解釋解釋,憑什麼你們的新生,比起朕的宰相掙得還多?這是怎麼回事?”
王寧安兩手一攤,他也是沒有辦法。
汴京商業本來就繁榮,隨著皇家銀行創立,京城的金融人才缺口多達一萬多人!
其中精通算學的高階人才要3000以上,可以往汴京的所有賬房先生加起來,才四千多人,而且其中八成以上,是傳統的賬房,只會計流水賬和簡單的加減,根本不夠格!
好些京城的大商行為了處理複雜的商業問題,不得不出巨資,跑到平縣挖角人才,一個平縣的賬房有人開到了1000貫,在錢莊做過的,直接3000貫起步。
那些六藝學堂培養出來的,有人叫價到了10000貫,還是有價無市。弄得很多人不得不送房子,提供僕人,衣食住行,各種全都包了,還許諾分紅!
這樣算起來,一個六藝學堂出來的金融商業人才,一年差不多能賺到30000貫,比起當朝的宰執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