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都沒有。”王寧安晃了晃手指。
不是吧?
曹佾很不高興,他一隻腳踩在椅子上,怒道:“你長沒長眼睛?那個農莊我幾個月之前,下功夫收拾,就是按照新房弄的,你不會以為我是臨時起意吧?”
要說曹國舅,還真夠朋友,他的舉動王寧安早就知道,站起身,拍了拍曹佾的肩頭,“哥,你夠意思,小弟心知肚明。我不讓你摻和,是因為這事不賺錢。”
曹佾把腦袋晃得跟撥浪鼓似的,“王寧安,你撒謊!你這小子從來都是無利不起早,你要是不賺錢,我死都不信!”
無論怎麼說,就是不相信,弄得王寧安也沒辦法。
正在這時候,小夥計從外面跑進來,後面還跟著一個穿綠袍的官員,他叫楊隴生,正是錢監的主管。
他忙陪笑道:“下官不知道是王大人和國舅爺駕臨,有失遠迎,還請國舅爺恕罪。”
王寧安笑道:“免禮吧,我們來的突然,想詢問一些情況。”
楊隴生忙著回答,“下官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那好,京城錢監每年鑄錢多少,又需要材料多少?"
“回大人,汴京錢監每年鑄幣12萬貫,需用銅50萬斤,鉛18萬斤,錫6萬斤。”
一個錢監12萬貫,大宋一共18個錢監,平均下來,200萬貫的產量,就是一年的貨幣供給,和各處的統計差不多。
“我再問你,這錢監為什麼要做銅鏡?”
楊隴生笑道:“大人或許不知道,銅鏡和錢都是銅做的,而且還都是圓形,加上一些紋飾,原料相同,工藝也差不多。年以來,朝廷嚴格銅禁,不許民間私自做銅鏡,故此,銅鏡都是由錢監製作的,上面還有標記,絕對不會有一點差錯。”
曹佾好奇道:“楊大人,按你所說,銅鏡和銅子都是用銅,但是一面一斤重的銅鏡就值幾十貫,你們為何不都做成銅鏡,那樣豈不是賺得更多?”
楊隴生連忙擺手,“國舅爺說笑了,錢監乃是為朝廷鑄幣,豈能光顧著一點眼前小利。再說了,每年鑄多少錢,都是有規定的,半點不能差。要是都用來做銅鏡,怎麼鑄錢交差?大宋缺銅,我們每年從民間收購銅錠就要十幾萬斤,光靠著朝廷給的銅錠,都不夠用,哪裡敢浪費。”
曹佾更煳塗了,“我說楊大人,你這話不矛盾嗎?你既然說銅不夠用,怎麼還做鏡子,幹嘛不都鑄錢?”
“國舅爺有所不知,如果不造銅鏡,哪有錢收銅啊?”
曹佾眼睛瞪得老大,半晌還是一頭霧水,可王寧安卻是聽得清楚了。
由於朝廷缺少銅礦,又要鑄錢,所以必須實行銅禁,保證有限的銅資源都用在鑄幣上面。可如此一來,又造成了銅器缺乏,價格越發離譜扭曲。
別的都好說,梳妝用的銅鏡,那是所有女人都離不開的東西。
就像是後世要買房結婚一樣,在大宋成親,也離不開銅鏡。而且大宋比起之前代都富庶,銅器不再是高門大戶的專屬。剛來的時候,看到的那些素雅的銅鏡,就是給普通人準備的。
老百姓的必需品,朝廷也離不開,有限的銅,要怎麼分配,可就成了大問題。故此大宋的朝廷規定,銅鏡必須有錢監生產,甚至規定了銅鏡的大小,免得造成浪費。
錢監要完成朝廷規定的鑄幣額度,偏偏銅料稀少,又有盤剝剋扣,往往到手的銅料缺了一大截,不能不完成任務。
逼迫之下,他們就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高價賣銅鏡,賺到了錢之後,向民間收銅料,填補虧空。
把這些緣由弄清楚之後,曹佾才恍然大悟,難怪之前有人說錢監會虧本呢!虧就虧在了進銅料這一塊兒!
有時候銅料的價錢非常昂貴,一斤銅料要十幾貫錢,個別時候,甚至達到了20貫,算起來,他們做銅鏡,也就是掙一個辛苦錢。
“你們也是笨,直接拿賣銅鏡得來的銅錢充數就是了,還費勁買什麼銅料?”
楊隴生咧嘴苦笑,“國舅爺,朝廷要的是新錢,又嚴禁拿完好的銅錢重鑄,我們也是沒辦法,只能出此下策。”
王寧安仔細聽著楊隴生的介紹,又親自到錢監走了一圈,到了下午時分,才和曹佾坐著馬車回城。
路上曹佾就一直追問王寧安,“二郎,你還沒說呢,要做什麼生意?”
“銅鏡。”王寧安乾脆說道。
曹佾又是一聲怪叫,“姓王的,你不能這麼耍人啊,我剛剛不是說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