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王寧安,他剛剛得到趙禎破格提拔,撈到了一個縣令的職位,只是這個縣空有二十幾萬的民眾,卻連一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
前面提到了文官們全都升官加爵,武將們也沒有虧待,不管怎麼說,大宋對待臣子,還是不吝賞賜的。哪怕是武將,也要先餵飽了,之後再蹂躪!
要是連一點官職賞賜都捨不得,那還不把人逼瘋了。
折繼閔和種詁都撈到了一大堆好處,不光他們,就連家裡的三親六故都跟著當官,當然了對他們這種“聽調不聽宣”的土皇帝來說,官職都是浮雲,比較看重實際的好處。
兩家都各自增加了二十萬貫的糧餉,朝廷在原有鑄鐵權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倍份額,可以鑄造更多的兵器鎧甲。折繼閔和種詁都賺了缽滿盆滿,在家裡歡天喜地慶賀。
狄青也得到了太子太保的加銜,依舊出任彰化軍節度使。
說了一大堆,總算輪到了王家。
說起來王良在陣前的功勞,絲毫不比別人差,而王寧安更是鞍前馬後,運籌帷幄,甚至親自上陣,和遼國使者談判,能圓滿收場,他居功厥偉。
奈何王家父子起點太低了,趙禎也不好揠苗助長,只是把王良從敦武郎提拔到了拱衛郎,正八品提高到了從七品。
貌似只提了一級,幅度不算大,可是熟悉宋代官制的人,都驚掉了下巴。
宋代官員普遍偏低,從太尉算起,武臣一共分為53階,敦武郎排在第43,狄青第一次授予官制,只是得到了最低階的三班差使,無品無極,王良第一次就拿到了敦武郎,一來是他立有戰功,二來也是照顧王家先人,一下子越過十級,幅度不可謂不驚人。
大家都琢磨著下一次就會收斂了不,幅度更大!
拱衛郎排在第32,相比上一次,又進步了十級以上,不少人都在暗暗琢磨,要不了幾年,只怕王良就會步入高階武將的行列。
當然了,你羨慕也沒有用,人家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敢跑到遼國境內,大殺大砍,宰了好幾萬人,就憑這個,哪怕給的官職再高,也無話可說。
當然了,相比起王良的火箭升官速度,他的寶貝兒子更勝一籌。
原來王寧安就有正九品保義郎的官職,只領俸祿不幹活的那種,為了和遼國談判,王寧安又得到了一個錄事參軍的臨時職位,本以為和談結束,趙禎就會收回,誰知皇帝陛下鐵了心要提拔王寧安。
給他升到了大理評事,知平縣,兼提領滄州榷場。
這個任命下來,王良嚇出了一身冷汗,幸好他升到了從七品,不然就壓不住兒子了,這小子一下子弄了個八品官,按照慣例,中進士之後,才會被授予大理評事,出任知縣,而且頭兩年還要加一個“權知”,說白了就是署理,還不算正式任職。
王寧安沒參加過科舉,直接升任知縣不說,還兼著提領榷場,不知道打破了多少慣例,讓多少人眼紅難受。
對這些紅眼病人,王寧安只想說一句:來吧,你們誰敢坐,我保證退位讓賢,有本事就來啊!(未完待續。。)
第183章 實踐課又來了
包龍圖包大人找到了王寧安,都是熟人,包拯直接殺到了王寧安的書房,眼前的一幕,差點笑瘋了。
一摞摞的測字文書,差點堆到了天棚,王寧安夾在中間,可憐巴巴的,好像要被吞沒了一般。
包拯強忍著笑,“二郎,你可體會到了案牘之勞形啊?”
王寧安翻了翻眼皮,無力道:“包大人,我能不能上書,請求致仕?”
“想什麼呢?士大夫七十致仕,你還不到十七呢,至少要再給大宋奮鬥五十年!”
王寧安苦笑著搖頭,“五十年?我怕連五天都撐不過去?”
又是縣裡的事情,又是榷場,千頭萬緒,王寧安覺得自己都要崩潰了。
“我說包大人,咱大宋的官不是很金貴嗎?從不輕易授予,哪怕是進士出身,也要一點點練,你說我年紀這麼小,又不文又不武,還沒考過科舉,何德何能,敢接知縣的位置?朝廷也是,怎麼就想起來用我,換個能幹的行不?咱大宋還缺當官的人?”
“不行!”包拯斷然說道,突然他又露出了笑容,“二郎,實不相瞞,你的這個縣令,還是老夫向朝廷力薦的。”包拯得意非常,眉飛色舞道:“我告訴朝廷,這個縣令非比尋常,對內要能治民,對外要能應付遼國咄咄逼人,還要精通商業,為了大宋爭取貿易利益。我朝選才,能治民的幹吏不少,文武全才也勉強有一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