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位相公,21位文官被斬首,整個官場,都被深深震撼著,可以說是地動山搖,波濤洶湧……
原本那些上書求去的,紛紛收回了表文,老老實實,回到衙門坐班,兢兢業業幹活,捧著卵子過河,生怕被審計司盯上。
雖然這次審計司幹掉的官吏,全都有貪墨情狀,且證據確鑿。但是不可否認,他們也全都是這次罷官逼宮的主力。
想想吧,以往的大宋文臣有多牛逼!
他們能抓著趙禎的衣袖,狂噴皇帝口水,逼著皇帝過繼宗室子弟,干涉立儲事宜……幾乎沒有不敢做的。
大多數情況之下,皇帝還會選擇妥協低頭。
幾十年的記憶,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大家都覺得幾百人一起請辭,一定能逼得趙禎低頭,法不責眾,人多就是真理!
只是這些人打錯了算盤,而且還錯得很離譜兒!
趙禎用23顆血淋淋的人頭昭示天下,皇權又回來了!
伴隨著法場的鮮血,審計司的大名也如雷貫耳,幾乎無人不知!
審計司一舉超過了皇城司,成為大宋最令人膽寒心驚的衙門。
如果說有人請你去審計司,喝喝茶水,談談心……絕對能把人嚇出毛病來。
文官不過如此,就是欠管教!
……
就在一片肅殺之中,大宋的官場開始了快速新陳代謝。
斬殺韓琦的當天,賈昌朝輕車簡從,離開了西京,前往延安府接掌永興軍路經略安撫使……其實老賈是有心去河北大名府的,畢竟他在那裡幹了近十年,門生故吏眾多,日子也能舒服點,奈何王寧安不想讓他好過,還有文彥博那個老不要臉的,也想陰賈昌朝一把,就把老東西趕到了西北,讓他直面西夏的兵鋒!
龐籍、唐介、趙卞,幾乎都是同時離開了西京,老一波的相公之中,只剩下文彥博還穩坐釣魚臺,八風不動。
只是老文卻知道,他的椅子有多難坐,屁股下面根本是個火山口!
王安石還沒有進京,就先開炮了。
他上了一道《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雖然文辭委婉,情真意切,但是卻掩飾不了犀利的本質……王安石直接指出大宋的危機在於“冗官”、“冗兵”、“冗費”,根源則是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必須變法圖強,才能富國強軍。
相比起歷史上驟然躍升宰執,王安石多幹了一段時間轉運使,又親自推行青苗法,見解比起歷史上還要高明許多。
至少王安石把吏治提到了和理財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步。
王安石大聲疾呼,要全面推行考成法,防止官吏不作為,要讓官員動起來,真正去做事……
王安石的大炮威力絕對不俗,直接震撼了陳陳相因的官場。
而緊隨其後,御史中丞張方平也上書了,他把益州辦案的經驗總結出來,然後支出朝廷在財政方面,偏重收稅,而忽略監督……預算編制草率,執行力弱,根本沒有落到實處。
以治河經費來說,每年能用到刀口上的,不足所有經費的三成,結果就是年年水災,年年撥錢,去年的錢沒有用完,今年的又發下來了,朝廷年年發錢,卻不知道錢都用在哪裡,豈不是荒唐透頂!
張方平提議要增加御史數量,而且這次選拔御史,要招募真正內行的人才,去監督每一筆預算,保證好鋼用在刀刃上。
很多人都說張方平這是要和審計司奪權。
倒是王寧安不這麼看,御史臺本就是監督機構,如果能真正動起來,乾點有用的事,至少比當馬蜂窩要好。
再有,審計司也不是萬能的,多一個監督機構,就多一道保險。
有人再想貪墨,就要瞞過御史臺,要躲過審計司……毫無疑問,犯罪成本會大大增加。雙方互相監督,顯然要比一家獨大好。
彷彿為了湊趣,在這兩位上書之後,三司使司馬光也上書了。
司馬光談的重點是理財,他也認為朝廷收錢能力很強,花錢卻十分混亂,隨意性太大……司馬光建議,要引入銀行的核算機制,嚴肅財政紀律,還要充實三司官吏,增強制定預算的能力。
這三位雖然各有側重,但卻是珠聯璧合,勾畫出變法新政的格局……不得不說,天下人終於嗅到了一絲改變的味道,朝廷這一次是玩真的了!
……
城外校場,士兵操練正忙。
趙禎在前面走著,王寧安和狄青陪在左右,君臣迎著太陽,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