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麼百姓安康,物阜民豐,三代之治,堪稱後世典範……
顯然,三代之治有太多問題,經不起推敲。
孔老夫子為何一定要捏造一個並不存在的東西呢?
這就涉及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也涉及到了儒家話語權的邏輯核心。
首先,孔子是個積極入世的人,雖然屢次碰壁,但是孔子是希望讓世間變得更好的,他給這個混亂的世界開出了一劑藥方,那就是道德。
讀《論語》就會發現,孔夫子從頭到尾,都在談道德,該如何做一個有德行操守的人。
孔子認為,人人都是君子,都講究仁義禮智,這天下就沒有亂子,一切都會秩序井然。
有了想法,還要說服別人,這就涉及到了如何構建話語權的問題。
在春秋戰國,各個諸侯國戰亂不斷,比得上智計權謀,陰險狡詐,顯然,沒有一個國家是靠著道德強盛起來的,唯一的宋襄公還成了千古笑柄。
孔老夫子放眼望去,沒有國家能作為榜樣,無奈之下,孔夫子只能從過去的歷史當中,尋找治世,尋找明君,然後不停美化他們。
大搞春秋筆法,為尊者諱,這一套東西。
愣是把賢君的成功,歸結到個人品德上,然後讓其他君王效仿。
如果有興趣,再去翻翻《孟子》,這本書裡面更是把這一套東西,發揮到了極致。
孟夫子不愧是孔夫子的繼承人,他見這個諸侯,見那個國君,都是那一套,先王如何行王道,天下大治,上古的君王是怎麼樣仁慈厚道……如果做得好,那就是繼承先王的遺志,如果做得不好,那孟子就說要向先王學習……
貌似這一套無懈可擊,其實裡面存在一個很陰險的騙局,作為國王,繼承了祖先的基業,總不能說祖先的壞話吧?
你只要承認祖先是完美的,道德完人,就等於落入了孟夫子的陷阱,只能被老先生像孫子一樣教訓。
可問題是先君創業成功,是因為道德好嗎?
顯然不是啊!
哪個白手起家的,不是一堆問題。
什麼坑蒙拐騙,陰險欺詐,無所不用其極……如果老老實實,循規蹈矩,他們就不可能成就霸業!
弄清楚這個,也就弄清楚了孔夫子和孟夫子,為什麼忙活到七老八十,也沒人用他們!
因為春秋戰國的時候,上古檔案還保留了很多,他們的說法明視訊記憶體在漏洞,所有的國君都是務實派,當然不會接受。
接下來,更哭笑不得的事情出現了。
被儒家罵了兩千年的秦始皇,卻幫了儒家一個大忙!
秦始皇焚書坑儒,結果卻是上古的典籍大量流失,三代究竟如何,沒人能弄得清楚了……這回可好了,儒家士人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不斷美化,窮盡一切的力量,打造出一個理想國度。
在這個理想國度裡,儒家可以隨意往裡面填充東西。
君王是仁慈而英明的,又有自知之明,所以就有了禪讓。
大臣是忠誠能幹的,所以就有了伊尹放逐皇帝,卻不自立為王。
還有一心輔佐侄子的周公,忠勇無敵的將領,富足安康的百姓……除了夏桀,商紂,周幽這三個倒黴蛋,其他都是好人。
而且為了減輕三個亡國之君的罪孽,還把罪責推給了女人,讓她們變成了亡國禍水。
經過千百年的灌輸,儒家終於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
隨著上古歷史遠去,沒人質疑他們的話語,漸漸的,三代之治,道德治國,就成了金科玉律。
如果不出意外,隨著程朱理學的出現,儒家最終完成思想大一統。
只是騙局終究是騙局,三代之治是假的,建立在虛假基礎上的儒學也是假的,至於儒家的集大成者理學,更是這棵樹上結出來最毒的果子!
前面提到過了,孔老夫子的立論基礎,是道德決定論。
在道德決定論之下,所有的盛事都是賢君名臣創造的,朝廷選官,也要挑選品德過硬的,德在才先。
甚至發展到只要道德無敵,就什麼都能勝任!
實在不行,還有天降甘霖,鯉魚從冰窟窿冒出來……
隨著這套論理逐漸走向極端,什麼凍死事小,失節事大。什麼存天理,滅人慾。什麼滿世界的貞節牌坊,就變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顯然,這套道德決定論,有著致命的弱點!
“可悲啊,老夫雖然看到了這些,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