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包子皮要鬆軟而不粘牙,還要做到不露餡,包形高,頂尖、腰粗、底細,餡則要求有汁,但掰開包子時還不能滴汁。這其中任何一點都是很有講究的,古人並不像我們這些二十世紀後人類,透過上下五千年經驗的積累,凡是對吃的都透過某種味覺器官,從而研究了個通透。
大家對於吃的領悟都還比較空泛,只是看我目光越來越崇敬。
想當年,我第一次做叉燒,師父看都沒看一眼,直接扔豬圈裡餵豬了。
所以我那一個月練習做廣東點心的結果,就是師父家的豬仔直線長膘達到上市屠宰的標準了。
因此也讓我明白一個道理,“人怕出名豬怕壯啊。”所以第一次有人欣賞我做點心,簡直有種找到知音的感覺,不容易啊!
包好叉燒,以胡蘿蔔,韭菜點綴。上籠蒸。
另取澄粉,澱粉,活蝦肉,幹筍絲,豬油,鹽、油各適量。雞湯、高湯。
澄粉其實就是麵粉去掉了麵筋提取出來,可自制。用麵粉洗去麵筋,然後將洗過麵筋的水粉再經過沉澱,濾幹水分,再把沉澱的粉曬乾後研細的粉料。最後曬出的粉潔白細滑,做出的麵點呈半透明狀,用來炸制則脆、爽,蒸制則爽滑可口。
按照領導指示,老趙已經將澄粉篩撈完畢,改用熱鍋烘乾篩撈的溼粉,此舉頗有拔苗助長的嫌疑,但因為時間關係大家只能將就看著不要有疑問哦。(友情提醒——獨門秘方,外人不可學習此道,否則要罵白是豬頭了。)
其實二十一世紀那麼先進的年代,大家也只會去超市買,很多人弄不清澄粉和澱粉的區別在哪裡。就比如顏瘳家的貴婦人老媽,總是分不清哪個是穀子哪個是麥子,因此每逢重大節日,這家人就會來我家蹭吃的。而我老媽呂秋心卻是個中高手。總攬了家庭的財政與廚政大權,幾十年如一日決無更改。
以澄粉、澱粉加鹽拌勻,用開水衝攪,加蓋燜一會,取出搓擦勻透,再加豬油揉勻成團待用;生蝦肉洗淨瀝乾水分,剁細茸;再將熟蝦切小粒;豬肥肉用開水焯一下,冷水浸透撈出切成小粒;把發好幹筍絲用開水漂清,加些豬油、胡椒粉拌勻;在蝦茸中加點鹽,攪拌,放入熟蝦肉粒、肥肉粒、味精、白糖、麻油等拌勻,以大冰塊挖出一道凹槽,放進去冷凍。
待粉團定型後取出摘胚、制皮,包入蝦餡,捏成水餃形,燒麥形,上籠蒸。這是水晶蝦蛟的典型製作過程,沒有什麼花巧,但很實用,適合家庭研究。可省下一大筆錢,再不必去到避風塘體驗一番排著長龍等待,肚子餓得咕咕叫,還得忍受別人在前方不遠處吃得津津有味的悲慘經歷了。
第三道開胃點是蜂巢炸芋角。將削皮芋頭蒸熟加入熟澄面攪拌均勻,加入調味料、豬油,攪拌均勻後揉成團,也先冷凍一會。有利於定形。
由於蛋糊和澄粉的適當調合,經炸制後芋頭面糰就產生了蜂巢狀組織,金黃酥脆,十分漂亮可口。
蒸籠蓋被掀開的一剎那,濃郁的香氣如幽靈一般躥出來,饞蟲鋪天蓋地,口水滴滴答答。一屋子的人聚集在四圍。眾人盯住我,眼神飢餓,如狼似虎。
多餘的面胚我留下來,待會做二屜蛋黃包自己吃。嘿嘿!浪費是可恥的行為,同志們要節約。
眾人神色扭曲,驚疑不定。一個在眼皮子底下混了十幾年的人,從未踏出過府門,明明對廚藝一竅不通,突然之間展現出神通蓋世,豈不令人鬱悶?
。。
第三章 古代為奴(3)
香氣縈繞,濃郁有如凝脂,遠處傳來不知是誰的腳步聲,沙沙聲響亮,踏在枯葉上。只聽吞口水的聲音如同小河流淌,叮咚有聲。
此時生活資料如此匱乏。歷史上有名的菜比如東坡肉、宋嫂魚羹、西湖醋魚,麻婆豆腐什麼,都還沒有問世。因此我發揮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古往今來,“吃”之一字總歸十分的有市場,久領風騷,長盛不衰。
只要有一日破公主府而出,就憑著這門手藝也是前無古人,相當有發展潛力啊!
好像已經耽誤了正常的膳時,我不敢再磨嘰,命婢女們端著新出籠的點心往膳閣而去。我走在前面,浩浩蕩蕩,十分的有氣勢,頗具大師風範。
案上早已排開食具。早膳來得正及時,眾婢女跟隨魚貫而入,將膳食點心一一呈上。
平陽公主指著水晶餃奇怪問道:“那是什麼?聞起來很香!”
顯然她沒有見過如此透明可愛的餃子,內裡還有鮮紅的蝦肉,翠綠的韭菜扎住封口,晶瑩剔透。與此搭配的是一道排骨冬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