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遣皇欠吹箍梢韻�飭耍�
既然“天子諸藝能事,第一御學問也”——那好吧,我就埋首詩詞歌賦好了。
這本來也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這一輩子也許再也回不到日本,可嫁到江戶,不也像王昭君和親匈奴一樣,再也回不到京都去了嗎?
就算咫尺,也是天涯。
所以,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些“生活上的事情”,按理不需要和宮和關卓凡兩人親自交涉,正常的做法應該是庭田嗣子向幕府提出來,幕府再轉告中國方面。可是和宮和她身邊的人根本不信任幕府,而幕府也實在不值得信任。
當初下嫁的時候,皇室也提出了“要以京都宮廷禮儀待公主”這樣的條件。在京都的時候。幕府什麼都答應下來。一俟把和宮接到江戶後就變了臉。什麼都要按江戶的規矩來,氣得和宮身邊的女官們大罵幕府“騙子”。
如果請幕府居中,難保他們不再做點什麼手腳。至於幕府辦事效率的低下,那是更加不必提了。
所以,和宮才會要求親自和關卓凡會面,該提的要求,當面提出來。
最後,和宮神情猶豫。遷延了好一會兒,終於下定了決心,開口說道:“有一件事,要請教貝子,是關於有棲川宮的……”
說到這兒,不曉得接下來該如何措辭,只好打住,臉都憋得紅了。
關卓凡緩緩說道:“在下離開‘御座之間’後,便知會京都方面,開釋有棲川宮。請他回府蟄居。”
和宮神情複雜地看了關卓凡片刻,然後。深深地俯下身去。
*
和宮的登基典禮,是在江戶舉行的。之所以這麼安排,是要藉此削弱京都的“皇都”的地位和作用——幕府和中國方面都是這個意思。不過,對外當然另有說法:京都“御所”焚於大火,別說舉行新帝的登基大典了,天皇陛下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御所”不是第一次“焚於大火”,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天皇都是暫時駐蹕級別最高的公卿——關白或攝政的家裡。不過,現在沒人敢提這種“故事”了。
和宮親子內親王踐祚,承繼大統,為日本第一百二十三代天皇,改元“交泰”。
“交泰”二字,源於《易經》的《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用這兩個字做年號,取其“君臣上下交融,則國泰民安”之意。
今上天皇為日本歷史上的第九位女天皇。
多年之後,天皇陛下薨逝,乃取大行皇帝龍潛之時的宮號“和”,再加上上一位女性天皇后櫻町天皇的“櫻町”二字,並在一起,諡為“和櫻町天皇”。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在天皇生前,人們習慣稱這位女天皇為“和櫻天皇”。
有人認為,“和櫻”是“和櫻町”的簡稱;也有人認為,這個說法站不住腳,“櫻町”是宮殿的名字,怎麼能簡化為“櫻”?更重要的是,“和櫻町”是諡號,怎麼可能在生前就早早地流行開來?“和櫻”和“和櫻町”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也有人稱女天皇為“交泰天皇”——不過這個稱呼並不流行。
這位“和櫻町天皇”今後在本書出場,如果要提到稱號,為行文方便,一律稱為“和櫻天皇”。
天皇登基之後,隨即釋出了一道敕令,中心思想是:“《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為百世不替之法”,“天子諸藝能事,第一御學問也”。“朕為教化萬世,西向就學,大小國政,盡委之徵夷大將軍”,“公卿百官諸藩,賞罰黜遷,皆出於幕府”。還有,“萬國之間,折衝樽俎,訂約和戰,徵夷大將軍亦承此敕決之,不待後命。”
這是一份憲法性檔案。
天皇以“敕命”的形式,把日本的內政、外交、國防、人事,通通委諸幕府,幕府的相關權力,按《萬國公法》,就有了憲法保證。其中,“不待後命”四字,天皇自廢批准對外條約的權力,今後就不會再發生類似簽署《日米友好通商條約》時那些沒完沒了的擾攘,有效避免了倒幕派再利用“天皇敕許”對幕府的掣肘和攻擊。
討論這份敕許的草案時,小慄忠順很想在其中加入“今後天皇敕命皆由幕府釋出”之類的字眼,但徐四霖表示反對。
徐四霖認為,將公卿的最後的一點象徵性權力完全剝奪,不利建立“統一戰線”——京都朝廷現在臺上的,可都是佐幕派。另外,這樣做,幕府專權的痕跡太重,日本國內會有很大的反彈,包括佐幕諸藩恐怕都會有不少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