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5部分

忽見有人蹤,以為賊至,望即狂奔,追及詢問,不但不知賊耗,亦不辨年月。”

關卓凡想,這說的還是慶陽府周圍的情形,那裡地勢較為複雜,有山峰,有溝壑,百姓還可以藏匿,董志原平坦空曠,百姓又該逃去哪裡?大約是回匪佔據一村,這一村便是“絕戶村”了!

山珍海味,吃在嘴裡,已全然不辨滋味。

想起一句詩來:千村薜荔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

偷覷慈禧,坦然進食,優雅如常,心裡面不由長長嘆息了一聲。

接下來,就是如何善後、恢復了。

左宗棠認為,“兵事方始,必先陝西接壤之平、慶、涇、固一帶,佈置大興屯政,然後進可戰,退可守。”

為此,左宗棠“一面派撥官軍扼守董志原各要隘,一面辦理兵屯、民屯,慶陽、合水、寧州,次第經理。”

具體的善後恢復辦法,左宗棠提出了五款十條,大致是:

第一,遴選官吏。

左宗棠請求朝廷,“破除文法,遴訪甘肅人員,署理慶陽府州縣各篆,召輯流亡,計口散糧,以延喘息,以規久遠。”

第二,招徠難民。

慶陽府已成空城,必須充實人口。人口從哪裡來呢?左宗棠決定,將流亡在外的平、慶籍難民招回原籍。

這些難民,大多流入陝北,不少已經淪為土匪。招回原籍。既充實了慶陽府的人口。又解決了陝北的治安問題。

還有。“陝北延安、綏德地方,民人可免逼處之嫌,不起主客之釁。”

第三,大興屯墾。

左宗棠規劃的屯墾,分“兵屯”、“民屯”。

“擇險隘為兵屯,統領、營官主之;就堡寨為民屯,府、州、縣主之,均因其地之所宜。”

現在是冬季。規劃妥當,來年一開春,即可“播種粟、糜、蕎、麥諸種,督課軍民,日事鋤墾。”

第四,增設縣丞。

左宗棠批評朝廷,過往對甘肅的行政建置,太過忽略,並指出,這是造成回亂暴起之初。應對無力的重要原因。

這是事實。朝廷收服了天山南北路、拓土新疆之後,對於西北地區的注意力。主要是放在新疆和陝西的,二者之間的甘肅,確實被嚴重忽略了。當然,經略新拓之地,需要佔用大量資源,此多難免彼少,平衡不易保持,也是原因之一。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左宗棠指出,董志原“地居秦隴要膂,形勢之重,自古已然”,可是,行政上,董志原卻長期由安化、寧州、鎮原三州縣分轄,不但事權不一,而且因為同時處於三州縣的邊緣地帶,自然而然,同為三州縣所忽視。事實上,變成了一個“三不管”地帶。

左宗棠說,董志原“向未設官吏,錢糧詞訟,一切經理乏人,民多不便,政教不行,奸宄藏匿,關係非小。”

因此,他奏請朝廷,在安化縣的建制內,增設縣丞一名,名“董志縣丞”,並定位“繁要之缺”,專門負責管理董志原。

同時,請在董志原增設鄉學訓導一名,並將安化縣原設學額十五名增至十八名,新增的三名,明文規定,歸董志原所有,“俾資教化”。

第五,禁罌粟,倡棉桑。

關隴一帶土地貧瘠,為補生計,民眾素有種植罌粟的陋習。而既種罌粟,就不會不吸食鴉片。種植罌粟、吸食鴉片,既是關隴貧困之因,又是致衰、致亂之源。

左宗棠到了西北後不久,寫信給關卓凡,痛陳鴉片之害,“長毛、捻、回之劫,皆此毒釀成”,說一俟回亂靖定,他便要厲禁鴉片。

關卓凡回信說:“關隴治法,必以禁斷鴉片為第一要義。季翁謀國老成,洞悉根竅,弟感嘆贊服!唯有芻蕘之見,陳於君子之前:鴉片源於罌粟,欲禁斷鴉片,必禁種罌粟。欲禁種罌粟,必先思一種可奪其利,然後民知非種罌粟始能得利者。”

這個“可奪其利”的,就是棉、桑。

關卓凡說,“勸種草棉、蠶桑,以其一年之計,勝於罌粟,民則因其而明取捨矣!若用峻法求速效,季翁軍務倥傯,難免左右失機,以致滯礙不行。弟愚區區,季翁高明,當能鑑及!”

關卓凡的建議,左宗棠幾乎全部接受下來。只是桑蠶一項,雖然隴東自古就有養蠶的記錄,但幾千年水土變遷,已經不大找得到適合喂蠶的樹種,新植的話,又緩不濟急,就先放了下來,主力推廣種棉。

摺子上面,另有辦賑、鑿井、植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