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慶陽、涇川各屬全部肅清,董志原戰役,官軍取得了完整的勝利。
董志原戰役中,回匪戰死、擠踏致死者,超過三萬餘人。黨家峴墜崖而死者,亦成千上萬,但無法準確統計。
董志原匪股中,最具戰力的青壯,基本覆滅;撤往金積堡的老弱婦孺,逃亡路上,天寒地凍,飢疲交加,凍死、餓斃、葬於狼吻者,一路上屍骸狼藉,不計其數。
董志原匪股搜掠來的騾馬,或者倒斃於戰火,或者為官軍俘獲,幾乎全部損失掉了,沒有幾匹能夠帶到金積堡。
最終逃入金積堡的回回,個個幾已不成人形。正如左宗棠事先算計的,這部分回回,非但未能對金積堡的防禦,起到什麼實質性的助力,反而在糧食供應上、精神士氣上,成為金積堡的沉重負擔。
(除夕、初一、初二,請三天假,初三複更。獅子祝各位書友:春節快樂,闔家幸福!)
*(未完待續。。)
第一二零章 羅剎可惡
左宗棠在奏摺中為麾下諸將請功,排第一位的是展東祿,稱“該部工隊、炮隊,尤為得力,為三不通摧圩破敵之關鍵;該部步軍,堅忍迅捷,兵事嫻熟,過於同儕。”
看到這一段,慈禧不由臉上飛金。“左騾子”誇情郎的嫡系部隊,御姐心中是得意的,甚有“與有榮焉”之感。
排第二位的是雷正綰,“馬隊迂迴,出敵不備,攻敵關竅,臨機決斷,有古名將之風。”
“有古名將之風”,出於左宗棠之口,是很高的讚譽了。
排第三位的是陶茂林,他能夠緊跟展東祿、雷正綰之後,主要是陶部在長武阻擊戰中的出色表現。
展東祿不必說,有趣的是,雷正綰、陶茂林二部,亦同軒軍有很深的淵源。
雷正綰、陶茂林兩位,原是多隆阿的部下,多隆阿戰死後,關卓凡入陝督師,雷、陶二將自然歸關卓凡節制。陝西的回亂平定後,雷正綰、陶茂林眩於軒軍之威,私底下商量,認為只有加入軒軍序列,才算“真正有前途”,並向關卓凡鄭重表達了這個意願。
有人主動投附當然是好事,雷正綰、陶茂林也是能員,但關卓凡當時考慮,此時收編雷、陶二部,並不合適。
一個是,軒軍體系已成,新的力量如何融入,尚無一整套妥善的對應措施。軒軍的理念、戰法、訓練、器械,都不是雷正綰、陶茂林其時的見識可以企及的。這兩位總兵加入軒軍,短時間內。作用還比不上一個副團官。
還有一個。關卓凡當時不過“新貴”一枚。根基尚淺;捻匪亦未剿平,功勳值還沒有刷夠,就忙著收小弟,太扎眼了。
軒軍自然還要進一步擴軍,但這個得步步為營,不能操之過急。在刷夠功勳值的前提下,還得和將來湘軍、淮軍的裁撤,以及綠營的改編。保持一個微妙的互動。
因此,關卓凡離陝之時,對雷正綰、陶茂林二部,採取了一種特殊的“處理方式”——留下“顧問團”,幫助雷、陶整頓、改編所部。
這個模式,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既大大提升了雷、陶二部的戰鬥力,軒軍以及關卓凡本人,又相當程度地保持著對這兩支軍隊的控制力。正因為效果上佳,在後來對綠營的大規模改編中,這個模式在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完善之後。被普遍地推廣開來。
前文交代過,左宗棠西征。自己楚軍的老班底,只用了一小部分。他只選三千精銳,另在湖南募五千新兵,一共八千,算是自己的親兵,帶到西北。平回所用的大部分兵力,用關卓凡的話說,就是“和關中豪傑共事業”——或在當地招募訓練,或使用當地的部隊。
左宗棠離京前,關卓凡向他推薦了雷正綰、陶茂林二將。左宗棠到達陝西,考察之後,深為滿意,欣然納用。果然,雷、陶二部,在戰鬥中大派用場。
展東祿、雷正綰、陶茂林三將,都不是左宗棠的嫡系,但他全力揄揚,絕不掩功。這並非要討關卓凡的好。左宗棠攻擊曾國藩、李鴻章,對姻親郭嵩燾下辣手,素予人以心胸狹隘之感——其實,這是誤會。左季高偌大勳業,豈是心胸狹隘之徒所能為?
左宗棠和曾、李、郭的矛盾,本質上是爭資源,不是鬧意氣。他是心雄萬夫、要做大事的人,但既要做大事,手上就得有足夠的本錢,而朝廷本錢有限,曾、李師弟多了,左季高自然就少了,所以,必須爭,必須鬥。
郭嵩燾也是因為主政廣東的時候,只願接濟湘軍,不肯向楚軍“協餉”,才為左宗棠“英雄欺人”,被迫去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