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有所作為。
而且在這些事情之外,還有一個絕大的憂慮——現在江蘇浙江兩省,既然都已淪於長毛之手,上海便如一島孤懸,有風雨飄搖之感。
能救上海的,只有一個曾國藩,可是按他的說法,湘軍的老營,還正在從安徽往江蘇打,無兵將可調。固然他已經派了他的門生,原來的福建邵延道、現在的三品按察使李鴻章,在安慶別練新軍,準備馳援上海,可是緩不濟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上路。
到了這樣的局面,兩宮太后雖然心急,卻也無計可施,只能祈望李秀成不要這麼快就打上海的主意。這就變成了望天打卦,哪裡做得了準?
君臣幾個,說來說去,也沒說出什麼頭緒來,恭王倒想起了一件事來。
“太后,說起來,倒有這麼一件事,”恭王微蹙著眉頭說,“前兩日,關卓凡上了一個稟帖,說想從武職,轉成文官。”
慈禧吃了一驚——從武轉文,不是說沒有這樣的例子。可是關卓凡才升了二品總兵沒多久,怎麼就想轉成文官了?早聽說他見天的往總理衙門跑,原來是起了這樣一個念頭。想一想,他會說洋話,似乎倒也有這樣的能為。
“總理事務衙門的事,六爺你也說過好幾回了,缺人。關卓凡既然想過去,那讓他在辦事大臣上學習行走,我看也未嘗不可——畢竟洋務上的事,也是要緊的。”慈禧頓了頓,跟慈安太后交換了一個眼色,才接著說道,“這件事,我們姐妹倆沒有成見,你們擬旨吧。至於他的御前侍衛,還是照原樣兒好了。”
現在京裡的局面,早已穩定下來多時,並不一定非把關卓凡留在步軍衙門。按慈禧心裡的想法,關卓凡既然有這個念頭,不要堵了他的上進之路才是,儘管讓他去一展所長。
“他……倒不是請調總理事務衙門。”恭王的語氣有些吞吐。
“哦?”慈禧太后見到恭王和身後的一班軍機大臣,臉上的神色都頗為古怪,不禁疑心大起,追問到:“怎麼啦?他想調到哪個衙門去?”
這話很難出口,恭王猶豫了一下,然而情勢所逼,不說也不行了。
“他想調到江蘇去,做上海知縣。”
(第二卷完)
(各位書友,第二卷《密雲之變》至此完結,第三卷《東南風雨》週日開更。一路走來,有你相伴,請繼續支援小關,謝謝!)
(ps:週六緩衝一天,先發一個關於懿貴妃的番外,再把手上的存稿理一理。從週日開始,永久恢復二更,直到海枯石爛,精盡人亡。)
番外:關於懿貴妃的樣貌
這篇番外,不是講故事,是小小地研究一下懿貴妃的樣貌。不喜歡的朋友,可以直接跳過,對以後的閱讀是毫無影響的。
本來沒有打算說這個,不過看到書評區裡對這個話題討論得很熱鬧,於是忍不住也來說上兩句。
首先要說明的是,讀者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作為讀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印象或者直覺,來決定懿貴妃到底長得好看不好看,而沒有義務去聽作者庸長的嘮叨,或是接受作者強迫的灌輸。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再來問一問:懿貴妃這個女人,年輕是個什麼樣子呢?
說“懿貴妃”,當然指的是年輕時候的慈禧,二十多歲。不得不說,拿六十多歲的照片出來說事兒,實在是有點這個……有失公允吧。在1900年左右的攝影技術下,認為能根據照片推斷出任何一個老婦人年輕時的相貌,不免想當然了——就算是今天,如果把那些四十年前的美女,老去之後的照片拿來放在你面前,你能猜得出她們年輕時,也曾驚豔一時嗎?
自古英雄與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自古以來,都有“娶妻娶德,納妾納色”的說法,皇帝家選後選妃,也一定程度上受這個影響。皇后是妻,妃子是妾,所以選妃子的時候,不必像選皇后那麼瞻前顧後,隆重其事。當然,即使是妃子,也不能說德行就不重要,也不能完全排除政治婚姻的可能性。
那麼,懿貴妃是個什麼情形呢?
簡單地說,懿貴妃的父親只是一個道員,而且在她進宮選秀之前,就已經死了,家境落魄得很。在這樣的情形下,姐姐成為了咸豐的妃子,妹妹成為了咸豐七弟醇王的正福晉,總不能說,是皇帝哥倆腦子抽抽了,是特地為了行善,才娶了這一對姊妹花?
當然不是。更靠譜的解釋,應該是這一對姊妹花的容貌,即使不說國色天香,至少可以算在上品之列。
再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