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9部分

關卓凡一笑,說道:“還沒完——這些只是對付人犯的,下邊兒還有別的——‘因而走洩事情者,斬。其拘該官司,及把守之人,通同夾帶,或知而故縱者,與犯人同罪。失覺察者,減三等,罪只杖一百,軍兵又減一等。’”

“嘿……”

頓了一頓,慈禧說道:“你的記心……可夠好的呀。”

“謝太后獎諭。”關卓凡微微一笑,“彼時,歐洲人尚未涉足南洋,如果沒有這個禁海令,只要咱們中國願意,南洋好大的一片天地,都是可以拿了過來的——說什麼無疆可開,無土可拓,海不是疆?島不是土?英國人天下至強,不就是起自蕞爾三島,縱橫萬里海疆,最終制霸萬國?”

慈禧覺得自己的心跳快了起來。

海也是疆,島也是土!

似乎,一個新的世界,正在向她緩緩開啟了大門——半開半掩,門那邊的光景,模模糊糊,還看不大清楚,但。已足夠令人心動。

其實,關卓凡曉得,自己對朱元璋海禁政策的評價,並不十分公平。

朱元璋禁海。並非因為“天下早定”,再無壯志雄心,一心關起門來過日子;剛好相反,彼時最多隻能說“天下初定”,麻煩還多著呢。北有蒙元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復國”;南有方國珍、張士誠殘部盤踞沿海島嶼,內連奸黨,外結倭寇,伺機捲土重來。朱元璋禁海的重要考量之一,就是把方、張餘部,擋在國門之外,以便專心北事蒙元。

還有,關卓凡認為,以明初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在經濟上。中國根本沒有將南洋納入疆域的足夠動力,硬要這麼幹的話,投入一定遠遠大於產出,南洋很快便會成為帝國的不可承受之重——這真的不僅僅是一個觀念的問題。

所以,指責明朝念不及南洋,不以海為疆,不以島為土,為煙消雲散的鄭和寶船捶胸頓足,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古人的一種不公平。

不過。這些就沒有必要說給御姐聽了——若關卓凡真傻乎乎地這麼做了,必會模糊焦點,影響他的“開疆拓土”的立論和說服力。

我說給您聽的,都是事實——不過。是選擇過的事實。

政治,不就是這麼回事嗎?

何況,就算對朱元璋有什麼不公平,也是有限的——無論如何,海禁是一種最消極的防禦政策,飲鴆止渴。只好是短期行為。可是,明朝的海禁,雖然反反覆覆,時馳時緊,但總的來說,還是“祖制”和“國策”。正是起於朱元璋,中國才真正開始“內視”,數百年以降,愈來愈看不清、看不見世界浩浩湯湯的潮流。

這,是不爭的事實。

“洪武之後呢?”慈禧問,“一直是這個樣子麼?”

“回太后,”關卓凡說,“洪武之後,永樂朝不僅‘一遵洪武事例禁治’,且變本加厲,敕令民間海船皆須改為平頭船——太后,平頭船不能遠洋航行,這是釜底抽薪的法子,厲害不過!所以臣謂之‘變本加厲’。”

慈禧有點兒奇怪了:“可是,三寶太監不就是永樂朝的事兒嗎?”

“回太后,”關卓凡說,“所謂海禁,是禁民間下海,不是禁朝廷和官府的。”

“啊,我明白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關卓凡笑了:“太后聖明。”

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永樂以後,時緊時鬆,到了嘉靖朝,再次嚴申海禁,甚至‘查海船但雙桅者即捕之,所載雖非番物,以番物論,具發戍邊衛’。”

慈禧微微皺眉,說道:“可是有些過分了,這不是冤枉人麼?”

關卓凡說道:“太后慈心憫然,可是,在當時的朝廷眼裡,這不算什麼冤枉。雙桅海船屬‘違式海船’,本就是不該造出來的——後來,更到了‘一切違禁大船,悉數焚燬’的地步。”

慈禧點了點頭,說道:“我明白了,雙桅船可以走遠洋,禁雙桅船,和永樂朝敕令改海船為平頭船,道理是一樣的。”

“太后聖明。”

頓了一頓,關卓凡說道:“海禁雖嚴,可是,禁不勝禁!有明一代,真正禁乾淨了的,只有永樂一朝,永樂以下,禁令愈嚴,販私愈興,海盜愈多!”

“這是為了什麼呢?”

“太后一想就明白了:沿海人多地少,單靠耕種是過不了日子的,瀕海民眾,本來就靠海吃海,你不許他下海,他難道白白坐在家裡,袖起手來餓肚子?自然鋌而走險,安分些的,偷偷販私,強悍些的,索性就做了海盜,更多的是亦私亦盜,分不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