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北軍傷亡一萬七千人,南軍傷亡七千七百人。單以傷亡比來計,北軍不但失敗,還是慘敗。如果放到以前,北軍不是崩潰,就是夾著尾巴逃回華盛頓。但格蘭特不但不撤,還下令繼續前進。這種情形是內戰爆發以來北軍前所未有的一次。
而且,遭受了如此慘重的損失,北軍依然軍容嚴整。
羅伯特?李準確判斷了北軍的進軍路線,在距莽原十英里的斯波特斯凡尼亞構築工事,阻擊北軍。
波托馬克軍團第六軍軍長賽奇威克來到陣前指揮佈置炮兵,一千碼外有南軍狙擊手,槍聲響起,周圍的人趕緊找掩蔽,賽奇威克見狀大怒:“一顆子彈就把你們嚇成這個樣子了?真讓我為你們害羞!這麼遠的距離,他們連一頭大象也打不中。”
話音未落,一顆子彈就擊中了他的左眼。
賽奇威克成為內戰中北軍迄今陣亡級別最高的將領,格蘭特固然目瞪口呆,對面的羅伯特?李也為這位老友的死黯然神傷。
此役北軍損失六千八百人,南軍損失近五千人。
北軍繼續前進,羅伯特?李又一次料敵先機,在冷泉港挖好了戰壕,等待北軍的進攻。
此役極其血腥,不到一小時內,北軍損失七千人,南軍損失一千五百人。
一個月多點的時間內,北軍損失六萬五千人,南軍損失三萬人,雙方都只剩下了一半人馬。南北各有一員大將陣亡,北軍是賽奇威克,南軍是最傑出的騎兵統帥斯圖爾特,南軍另一員大將、軒軍的老冤家朗斯特里特重傷。
南軍人才凋零了。
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北軍可以得到充分的補充,不論是兵員還是給養,而南軍幾乎是打一個少一個。
這是戰爭史上很少見的一個局面:傷亡絕對數量遠遠更加慘重的一方,步步緊逼,士氣不衰,而它的對手卻精疲力竭,步步後撤。
格蘭特的這種“不講理”的打法,換了關卓凡,肯定不會,因為他沒有這樣的本錢;但如果他有了這樣的本錢,他覺得,自己也很有可能採取這種打法。
但北方朝野上下、新聞媒體卻都不這麼看。
人們被傷亡數字實實在在地嚇怕了。
查塔努加戰役後,北方的輿論是很樂觀的,認為東西兩線先後大捷,形勢一片大好,勝利指日可待。
*(未完待續。。)
第五十四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聯邦政府中央樞機和東部民眾,原本對格蘭特如大旱之望雲霓,總以為此人一到,南軍立時土崩瓦解。誰曾想他給東線帶來的第一份禮物,竟然是如此可怕的傷亡?
輿論怨聲四起,紛紛以為遇人不淑,吃到了一隻空心蘿蔔。記者、編輯和有資格在媒體上發言的人們,抱怨格蘭特和他的諸位前任一丘之貉,甚至還不如前邊的呢。
就連瑪麗?林肯都說:“格蘭特是一個屠夫,不配做一支大軍的統帥。他用兩條自己人的命換敵人的一條命。他統軍無方,草菅人命……像這種打法,我都能去指揮作戰。”
唯一不同意總統夫人意見的人就是總統。
林肯看出了格蘭特和他的前任們最大的不同:之前的東線諸帥,一碰壁就往回縮,而格蘭特真所謂撞到南牆也不回頭,自己固然頭破血流,但面前那堵曾經高不可攀的牆壁卻開始鬆動了。
換成格蘭特的前任,碰得這麼狠,不想往回縮亦不可得,因為部隊早已撞得散了。而格蘭特的部下雖然受創深重,卻依然鐵板一塊,鬥志昂揚。這種統御力,林肯沒見過。
但只有他一個人這麼看沒有用,特別今年是大選年。
主和派不用說,天天拿著血淋淋的傷亡數字嚇唬選民,就算主戰派裡邊,林肯也有不少政敵:瞧瞧你這個總統用的是什麼人,打的是什麼仗!
有人開始拿軒軍說事。
軒軍初到東海岸,是在紐約下的船。休整換裝後開拔。從暫充軍營的學校到火車站。穿過了大半個紐約市。紐約市民對這支衣甲鮮明、行伍嚴整的部隊印象極深。當時就有人抱怨,這麼好的軍隊為什麼不留在東線,而是派往鳥不拉屎的西線?
後來,軒軍先有查塔努加大捷,再有南下破竹之勢,東邊的人們愈發眼熱,慢慢發展成這麼一個邏輯:東線相持不下,如果有軒軍這樣的一支精銳加進來。不就可以立刻打破僵局了嗎?東線解決了問題,西線還是個事嗎?
愈來愈多人批評聯邦政府的根本戰略錯誤,應該重東輕西才對!
就有人要求調軒軍到東線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