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6部分

這一班“政壇狙擊手”,正暗地裡磨拳擦掌,只待軒軍回國,就要有所發動。在日後波雲詭譎的政爭中,他們會有精彩表演,現暫時按下不表。

幾路人馬,共同的目標,是恭王;共同的“倚靠”,是關卓凡。

還有最後一路,異曲同工,也是“倚關攻恭”。

幾路之中,以這最後一路能量最大。但這一路說到人數,究竟起來,卻只有一人。

這個人就是慈禧。

對待旗人和洋務的態度上,慈禧和恭王是完全一致的。

但對待權力的態度上,可就不一樣了。

慈禧的地位非常微妙。名義上,最高的決策權在慈安手裡;而實際的辦事權,全部掌握在恭王的手裡。就是說,慈禧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第一,要慈安支援;第二,要恭王服從。二者缺一不可。

慈安是很少不支援她的,這一層問題不大;但恭王可就不是完全服從了。

叔嫂二人如果生出不同意見,最終又不能達致統一,會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慈禧遷就恭王,這種情形並不算少。

一種是慈禧堅持,恭王只好遵命。

但“遵命”絕不代表慈禧的意志就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軍機都是恭王的人,六部也都看恭王的臉色,一件事情,如果恭王心裡不想辦,就算朝堂上口頭上答應了下來,也總有各種辦法,在執行的過程中消滅它於無形。

除非“慈顏大怒”。但太后是不可以和議政王輕易發脾氣的。

包括在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上,慈禧其實也做不得主。

有一次,安德海拿了一張單子,去向內務府要東西。這張單子,安德海自作主張,比“常例”添了一些東西。不過,這個“常例”是在平洪楊的時候定的,當時錢得花在軍興上,宮裡的開銷壓縮得很厲害。

安德海想,仗既然打完了,“太后以天下養”,多要一點東西不算過分。慈禧被他幾句好話一說,也覺得有道理,既然他自誇一定有本事要的回來,就由得他了。

內務府的司官為難,向內務府大臣明善請示。明善指示:只要不需動用現銀,庫裡有的,儘可以撥給他。

未曾想,這個時候兼領“管理內務府銀庫”的恭王來了,一問端詳,大為惱火:“拿‘則例’來!”

所謂“則例”,就是“常例”的書面記錄。恭王拿著單子,一條條對照,多出來的,通通劃掉。

處置完畢,臨走前還對明善扔下一句話:“告訴小安子,他再這麼渾水摸魚,挑事逗非,當心他的脖子上的吃飯家伙!”

這句話,明善當然不會轉告安德海,也沒有任何必要了:因為恭王的聲音很大,坐在屋子外的安德海聽得清清楚楚。

恭王依據“則例”的做法當然是正路,但言語動作之間太不給人面子,安德海固然又怕又恨,回去偷偷哭了一整天,慈禧心裡也很不是味兒。

慈禧痛感:沒有自己的班底。

*(未完待續。。)

第七十二章 特別的恩典

那麼,自己的班底在哪裡?或者說,誰才算自己真正的“心腹”?

就像在養心殿東暖閣裡跟利賓說的,她想到的第一個名字就是關卓凡。

慈禧決定,這一次關卓凡一回國,就叫他進軍機。關卓凡雖然年輕,但身上的功勳拿來進軍機是足足夠夠了,就資歷而言,誰也說不了什麼。

一般情況下,一人退出軍機,一人才能進軍機,恭王的老丈人桂良年紀大了,也該退出去了,而關卓凡既被各方包括恭王自己視為恭系人馬,對關卓凡補桂良的缺,恭王那邊一定欣然接受。

慈禧有足夠的把握,將這位“恭系人馬”,踏踏實實地攏在自己的袖中。

心裡邊默默籌劃這件事情的時候,那個“袖”字在眼前晃了一晃,莫名其妙地變成了“裙”字。慈禧臉上倏地燒了起來,不由偷偷地左右瞄了一眼。

宮女太監遠遠垂首站著,沒人留意到太后小小的失態。

關卓凡進軍機是第一步,之後總要一步一步,把辦事之權都抓在了自己人的手裡。

想到和“他”每日君臣奏對,幾乎算得“朝夕相見”,慈禧的臉上又熱了起來。

對於關卓凡回國後,可能和恭王發生直接間接的衝突,恭王自己是懵然不覺,但恭王一系的人士裡面,有人已經隱約生出警惕,如曹毓瑛。

但這種擔心是不能夠說出口的,因為兩邊都是“自己人”,不可以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