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天花板,終於起身披衣,坐在桌前,點亮了燈,展開紙筆。
歸國在即,要好好做一番總結,再為未來好好做一番規劃。
軒軍已經脫胎換骨,這支部隊,以目前的狀態和戰力,即便面對英法,也不落下風。
軒軍對關卓凡的向心力,已牢不可破。在近現代化的“國家”、“民族”概念成形之前,自己就是這支部隊的絕大多數人的最高效忠物件——這一點,已經沒有疑義。
軒軍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有完全專屬的資源以維持和發展,甚至可以相當程度上不依靠國內的朝廷和體制。
自己已成為中、美之間最重要的橋樑,於美國而言,自己一定程度上已等同於中國。謀幹大事,不論為國為己,美國都會成為最強有力的外援。
“戰利品變現”計劃,第二階段所得比原先想象的要多,以目前的回款速度和現有的款項分配情況來看,最終落入己手的,會超過原先的四千萬兩白銀的估計,大致在五千萬兩白銀上下。這筆資金,對中國即將展開的工業化,是寶貴的原始積累。
在美國購入的大量土地,對洛克菲勒和摩根的投資,都會持續為中國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加碼。
“但是”,關卓凡鄭重寫下這兩個字。
*(未完待續。。)
第九十一章 咱們回家
軒軍的戰鬥力,是在美國的大環境中、以美國北方強大的工業能力為前提的,失去這兩點,一切都會不同。
回到國內,如果中國的大環境長時間不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軒軍不可避免地會沉淪、墮落,最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就像現在的湘軍,日後的淮軍,還有,原時空的北洋艦隊。
另外一方面,如果中國不盡快實現工業化,建立自己的重工業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擁有自己的強大的軍火工業,軒軍的戰力很快便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近現代戰爭的消耗極其驚人,庫存再多,也有用完的一天。另外,戰爭中指揮通訊、交通運輸、後勤保障等,有賴於一個龐大的近現代工業體系的支撐,此間種種,絕不是倉庫裡面的一堆枯燥的數字可以概括的。
這一點,美國之行給了關卓凡特別深刻的感受。
原時空的中法戰爭,陸地上中國取得了區域性的勝利,法國內閣因此而倒臺。李鴻章等卻力主和議。當關卓凡還是一箇中學生的時候,也不明白為何李鴻章如此“軟弱”,葬送大好局面,甚至迫害主戰的將領,簡直“賣國”!
後來他明白了,不管李鴻章其他方面有多少值得非議的地方,但在這件事情上的主張是完全正確的。當時的勝利者中國已經耗盡了戰爭潛力,而失敗者法國才剛剛開始動員。不趁著區域性的勝利達成一個可以接受的和議,再打下去,一定由勝轉敗。最終全域性糜爛。不可收拾。
這就是有沒有戰爭潛力的區別。
近現代的戰爭潛力。來源於成體系的工業。
說到底,這是工業國和農業國的區別。
不認清這一點,不承認這一點,就會永遠被人扁。甚至,亡國,滅種。
那麼,中國怎樣才能實現工業化呢?
原時空的洋務運動?
不是說一點成績沒有,但整體而言。已經被歷史證明是失敗的。病骨支離的肌體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幾個製造局不過是病體表面塗抹的幾塊腮紅。而且,就是這一點點綴,也是低質量、低水平、低效率。
當時洋務運動的主持者,如李鴻章之流,建立各種工礦企業的過程,也是從中分肥往自個兜裡揣銀子的過程。而且,對自肥的興趣,恐怕超過為國家“建立自主工業”的興趣。以致國家財政投入十塊錢,往往只有兩三塊錢的產出。
至於各自為政。把自己建立的企業和軍隊視作自己的禁臠,其他派系的人固然不能碰。連國家也輕易動不得,就更不消說了。
在這些企業和軍隊內部,不管殼子如何光鮮,執行和管理本質上還是舊官場、舊軍隊那一套,哪來的競爭力、戰鬥力?
這些情況,非獨李鴻章為然,其餘如左宗棠等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差異只在程度而已。
這是大環境使然。關卓凡想,如果自己處在和他們同樣的位置上,大概也會是同樣的做法。
但現在自己和他們不是處在相同的位置上。因為“追求”不一樣,自己所謀,遠遠大於他們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祿。
對於自己來說,眼前利益、區域性利益,之於長遠利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