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信全無。於是兩宮和軍機,在召見的時候,覺得不妨把封賞的事情,先議一議。因為雖然敘功的摺子還沒有上來,但大局已定,幾個關鍵人物的功勞,是跑不掉的。
第一個自然是曾國藩,當之無愧的元勳。然而在議他的封賞之前,眾人心裡都轉過了一個念頭——曾有一個傳言,說文宗咸豐皇帝曾經說過,誰能打滅長毛,不惜拿一個“王”來做賞賜。
這個傳言,都聽過,但誰都沒有聽咸豐親口說過,因此都只是在心裡想想,不能拿來作為封賞的依據。可以拿來作為賞賜的,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封”。
有清一代,獲得爵位的大致有兩種人,一為宗室,二為武將,因為爵位的本意,是拿來獎賞軍功的。文臣裡面,能獲得爵位的極其罕有,而漢人文臣,不入公侯伯之封,亦是不成文的慣例。像雍正朝的重臣張廷玉,被封為三等勤宣伯,已是極大的異數。至於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封了一等海澄公,人人都知道那只是賞給降王的一個虛銜,及身而止,不能作數的。
然而現在不一樣了,打仗的不僅多是漢人,而且多是文人,實在為歷朝歷代所僅見,因此老規矩也只能破一破,不過仍以本朝從無文臣封公的先例,把給曾國藩的爵銜,定在了一等侯。
跟著是曾國荃,經年苦戰,先破安慶,再克金陵,值得拿一個一等伯來賞他。
接下來,就該輪到那個關卓凡了。不過對於關卓凡的封賞,恭王有過前兩次的經歷,這回就不肯先開口了,想要先看看慈禧太后是什麼意思。偏偏慈禧也不願意先開口,想等恭王先提出來,於是一時之間,誰都沒有說話。
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然而君臣之間是不得有沉默的。幸好慈安太后沒有那麼多心機,有什麼說什麼:“怎麼也該得一個伯爵吧?”
事情就憑這句話,一言而決,於是以關卓凡資歷功勞略遜於曾國荃的緣故,定了二等伯。慈禧太后的心裡高興,不免面上飛金,語氣中也微微帶出了得意。
“這麼高的封賞,也得把他的功勞數一數,別叫外面說閒話,以為我們偏向旗人。”她微笑著說,“在上海打李秀成,在蘇州打譚紹光,在太湖打唐正財,在常州打陳坤書,還有現下在江寧的,五樣兒加在一塊,儘夠一個伯爵了。不是麼?”
“太后說的極是。”恭王也笑著說道,“二十四歲的伯爵,也算是異數了。這固然是皇上和太后的恩賞,到底也要他自己肯上進,才有今天。”
再往下,輪到李鴻章,也定了一個三等伯的爵銜。
“本來呢,賞他一個二等伯,作為激勵,也不是不可以。”慈禧太后慢條斯理地說,“可是他在常州,勒兵不進,這不是把上諭不當一回事麼?不去打江寧,反而跑去打浙江了,倒真是夠維護他那位‘九叔’的。”
話是沒錯,不過不宜在殿上多說。恭王連忙說道:“是倒是,不過畢竟也是在打。”
“六爺說得是!只要他肯用心,以後朝廷自然不吝賞賜。”慈禧也意識到這樣的時候,不宜過於挑剔,笑著說道,“不過他跟關卓凡兩個,在江蘇算怎麼一回事呢?”
這是人人都能意會到的難題。公侯伯這三個爵銜,從品秩上來說,是超品,意思是比一品更高,從實職上來說,關卓凡必升巡撫,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繼續當藩司了。要做巡撫,自然是江蘇最好,那麼他跟李鴻章,到底誰留在江蘇,就頗為耐人尋味了。
恭王還是老辦法——看曾國藩的意思。
對於慈禧太后來說,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在心裡想:曾國藩自然是要把那個李鴻章留在江蘇的,還用說?
這樣一想,不免懨懨不足,於是就不肯痛快答應了。
“先擺一擺……”
話才說到這裡,就聽養心殿外一溜急促的腳步聲,跟著就聽見安德海興奮的聲音。
“啟稟太后,有江寧來的摺子,六百里加緊!”
“小安子,你怎麼當差的!”恭王沉下臉,先隔門呵斥一句,“下回再這麼不莊重,看我收拾你!拿進來吧。”
不過大家的心思,都不在安德海身上——這份摺子,當然是曾國藩的正式摺子,已經等了好幾天了!剛才擬議了半天的封賞,最終還是要拿這份摺子當依據。
待到從黃盒子裡取出封包,往御案上一放,慈安太后和軍機大臣們都是一愣,慈禧卻不自覺的已是笑容滿面。
封包之上,固然蓋的是兩江總督的紫色大印,但高居領銜之位的人,赫然竟是江蘇藩司關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