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時間較短”?嗯,如果“持續時間較長”呢?
呃,那就不行了——我的後面,還沒有一個可以自生的、源源不絕的支撐體系,戰爭資源很快就會耗盡,最終將無以為繼。
所以,得工業化!
其次,透過負責改編綠營,間接地掌握了中國大部分治安部隊。
再次,中國的其餘的武裝力量,主要是湘軍和淮軍,都在大幅度持續裁撤中,總數量已不足其高峰期的五分之一。
可以說,我已經掌握了中國的大部分武裝力量。
還有,民族融合的第一步,雖然還未正式踏出,但大方向、大框架已經確定,並得到了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堅定背書。
總的來說,這一年,我似乎乾的不壞啊。
接下來,中國的近現代化建設將全面鋪開,部分改革措施會進入“深水區”。嗯,我現在要考慮的是,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我會和中國的保守勢力,發生實質性的衝突?甚至,你死我活?
那麼,誰是阻礙中國改革的最強大的保守勢力?
當然是——“地主階級”,或者說,“士紳階級”。
嗯。我首先要確定的是。我是否單槍匹馬?我所在的統治集團。到了我和地主士紳階級發生衝突的時候,是會支援我呢?還是會反對我?或者,我怎麼做,到時候,才會讓這個集團支援我,而不是反對我?
穿越之後,關卓凡發現,清朝的統治集團——滿洲貴族共和。若以“經濟成分”劃分其階級屬性,會非常為難。他反覆斟酌,還是無法把這個集團歸入我們通常說的“大地主”或“大士紳”階級。
可以說,滿洲貴族共和,相當程度上依靠“地主階級”或“士紳階級”,但絕不能說,他們是“地主階級”和“士紳階級”的“代表”或者“代言人”。
因為,滿洲貴族共和,對於“地主階級”和“士紳階級”,一直抱有高度的警惕。說得難聽一點,有清兩百年。前者一直把後者緊緊壓在身下,曷言“代表”、“代言”?
箇中原因並不複雜:“地主階級”也好,“士紳階級”也罷,前邊兒都得加上“漢族”兩個字的定語。
滿洲內部,當然有貴賤貧富之分,但至始至終,未真正形成自己的“地主階級”和“士紳階級”。
滿洲貴族共和,掌握國家政治權力,不過,具體到組成這個集團每個個體,其直接擁有的財富——特別是土地,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滿族貴族共和,是以國家的名義,掌握國家的財富。…
也就是說,滿洲貴族個人,和“地主階級”、“士紳階級”之間,發生的直接的關聯,是有限的。
世宗的一系列傷筋動骨的重大改革,最終能夠成功,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們把清朝和明朝拿來做一對比,這個情形就看得更加清楚了。
成祖之後,明朝的親藩,不但丟掉了政治權力,還被朝廷嚴防死守。不過,作為一種補償,皇帝允許、縱容、支援他的親戚們,獲取佔比驚人的社會財富,包括土地。於是,宗室們早早地變成了最地道的“大地主”。
後世的論者,常常驚歎明朝文官集團的強大,皇帝受制於文官集團的情形,幾乎可以用“奇葩”二字來形容。通常的解釋是,明朝抑武重文,文官集團乃得以囂張。關卓凡以為,這當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最重要的原因是,明朝的皇帝,既不能依靠宗室,孤家寡人一個,為進行有效統治,就不能不依靠士紳地主階級的代表——文官集團。因此,嚴格說起來,文官集團不是給皇帝打工的,雙方的關係的實質是——聯合執政。
這是文官集團何以如此之牛逼的最重要的原因。
這也是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工商稅收死活收不上來的根本原因。
土地、工商,都是文官集團的肉啊——你叫他們自己割自己的肉?
只有張居正等極少數的明白人,肯把吃下去的,再吐出來那麼一點點兒。
皇帝要收稅,要和文官集團爭奪治理國家的主導權,就只能出之以太監這種特別工具了。
這是明朝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歷史上太監勢力最大的王朝之一——皇帝沒有其他的選擇。
可惜,太監這種工具,副作用太大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且飲鴆止渴,無以為繼,什麼根本的問題都解決不了。
一方面,土地兼併愈演愈烈,自耕農愈來愈少,人頭稅愈收愈少;一方面,“資本主義萌芽”堅決不肯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