檯面?嘿嘿,遍顧亞歐,我倒不曉得,誰的‘出身’,比劼剛的‘出身’更加好看了!”
▲國藩不出聲了。
他躊躇半響,終於一聲長嘆:“我無話可說了。惟願曾紀澤精白赤心,不負國家,不負貝勒!”…
*
*
關卓凡用曾紀澤做駐英公使,原因有四:
第一,不論考諸於史,還是現實中暗地考察,關卓凡都認為,曾紀澤是駐英公使的最合適的人選。
能力、觀念神馬的就不必說了,現今的中國,想找到比曾紀澤更適合辦外交的人,實在不大容易。
年紀也確實不是問題,在歐洲,年紀輕輕的親王、公爵、伯爵,一抓一把。
曾紀澤雖然還未承襲爵位,但乃父的名聲,確實可以給他足夠的加持,敢輕看曾國藩的兒子的人,是很少的。這方面,在國外,曾紀澤可能反會比在國內得到更多的尊重。
關卓凡也不擔心曾紀澤對自己的忠誠。曾紀澤本來就算是他的人,胳膊肘是不會往外拐的。
第二,透過重用曾紀澤,關卓凡乃得和曾國藩本人,建立真正堅固的聯盟。
請留意,這個聯盟,不是關卓凡和“湘系”的,而是關卓凡和曾國藩個人的。事實上,關卓凡還打著這樣的如意算盤:利用曾國藩,進一步分化、削弱“湘系”。
曾紀澤原在關卓凡的手下,主持廣方言館。但是,廣方言館只是一個學術機構,其重要性——至少在當時的官僚的眼中的重要性,是不能夠和駐英公使相提並論的。
曾紀澤出任駐英公使,曾國藩再也不會有任何“上頭”和關卓凡猜忌、裁抑他的懷疑,接下來,一系列和“湘系”有關的變動,會相當程度上得到曾國藩的理解甚至支援,至少,當做看不見。阻力大大減少,事半而功倍。
至於和“湘系”變動沒有什麼直接關聯的“關式新洋務”,相信曾國藩更會全力以赴,不負關卓凡的期望。
就是說,駐英公使這個位子,是一個足夠“收買”曾國藩的漂亮籌碼。
第三,重用曾紀澤,就不用搭理曾老九了。
前文說過,剿捻的時候,淮軍劉銘傳恩將仇報,搶了湘軍鮑超的功勞,時任湖北巡撫的曾國荃,處置乖戾。致鮑超憂憤成疾。鮑的霆軍幾乎要和劉的銘軍火併。險些釀成大禍。事後,曾國荃引咎辭職,解甲歸田,閒廢至今。
這個九弟,是曾國藩最大的心病,老弟四十一歲生日那天,老哥一口氣寫了十三首詩,或者稱讚老弟的功勳。或者抱怨世人的猜忌——就是他念給趙景賢聽的那三首了。
說到底,曾國藩還是希望老弟能夠復出,並把這個視作朝廷是否真正信任他曾滌生的標誌。
曾經有人向關卓凡建議,允許曾國荃起復,以此籠絡曾國藩。
關卓凡斬釘截鐵地否定了這個方案。曾老九財發夠了,孽也造夠了,本事呢,也就那麼大點兒,後半輩子,還是老老實實在湘鄉老家當他的大財主吧。
收服曾滌生。俺另有妙計。
第四,曾紀澤出任駐英公使。可以起到重大的“另類”宣示作用。
宣示什麼?請往下看。
*
*
曾紀澤派任駐英公使的上諭一經發布,大夥兒一致哀嘆:真是有多少眼鏡都不夠摔得呀。
一個段子在官場上流傳開來:劉子默平調雲貴,加“欽差督辦軍務”,叫做“異峰突起”;曾滌生轉督直隸,痛快奉詔,可謂“一山還有一山高”;曾劼剛出任駐英公使,那就是“仰之彌高”,或者叫“雲深不知處”了。
資歷,資歷,還是資歷。…
這個資歷,說的並不是關卓凡和曾國藩兩人熱烈討論的年齡、品級、爵位神馬的,而是一個關、曾二人都心知肚明、卻誰也不會宣之於口的事實——曾紀澤從未中式,連個舉人都不是。
曾紀澤是“廕生”。這個“生”,指的是“監生”,這個“監”,指的是“國子監”,即所謂“入國子監讀書”。前面有個“蔭”字,乃“恩蔭”之謂,說明了這個“監生”的資格,由老爹的餘蔭而來,不是你自個兒憑本事考進去的。
監生的地位,類似於舉人,也有參加會試的資格,但一向不被視為“正途”,況乎“廕生”?
更何況,曾劼剛三次會試皆不第?
事實上,曾紀澤連鄉試這關都沒能過,就是說,至始至終,是個“秀才底子”。正因為科場蹭陀,曾紀澤才絕棄舉業,轉攻西學,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