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8部分

明和祖先。太宗稱制後下旨:“凡官員庶民等。設立堂子致祭者,永行禁止。”於是,“祭堂子”就被壟斷成愛新覺羅家族的專利了。

這個活計小皇帝當然幹不了,這一次,代皇帝主祭的,是恭王。

“祭堂子”不幹小皇帝的事了,卻幹關卓凡的事。他的任務,是率領不參加行禮的文武百官和外藩蒙古王公臺吉等,在午門外“跪送”。

等祭祀人等回來了,再“跪迎”。

寅正——凌晨四點,“祭堂子”的隊伍從午門出發。就是說,關卓凡得天不亮就爬起來,寅正之前到位,同一大班人杵在午門外,然後一直等到天亮。寒風凜冽中,穿的再暖和,也是瑟瑟發抖,有的官員的鼻涕都凍出來了。

關卓凡心中抱怨:這不是折騰人嗎?哪天老子真說話算數了,非改改這個制度不可!

昨天我還笑話“帶慶隆舞大臣”和內務府大臣兩個,現在,哼哼,我還不如那兩位呢。

“祭堂子”的回來了,“跪迎”,禮成。可大夥兒一口氣都不能喘,因為接下來就是元旦朝賀的儀式了。

元旦朝賀是朝廷規模最大的儀式,有的時候,甚至比皇帝即位還隆重。因為新帝即位,常常事機緊促,不能從容。比如同治小皇帝,就是在熱河行宮登基,一切儀制,自無法和紫禁城相提並論。

這元旦朝賀,到底怎麼樣盛大莊重,倒要見識一番。

元旦朝賀“主會場”,是太和殿。

午門、太和門及太和殿前,鑾儀衛已陳法駕鹵簿。

和保和殿賜宴外藩蒙古王公時相仿,太和殿簷下陳中和韶樂,太和門北簷下陳丹陛大樂,南北呼應。

殿內設表案和筆硯案。

丹墀內御道兩邊擺“品級山”。這樣東西比較有趣,銅質,內空,大致是一個扁圓錐體,約一尺左右的尺寸,上以滿漢兩種文字註明品級,從正一品至從九品,一行十八坐,御道東西各兩行,共七十二座。

這個東西形狀似山,因此叫“品級山”。它清楚指明參加儀式的官員該於何處就位,算是一種很科學的“位標”。

除了“品級山”,還有糾儀御史和禮部司官,幫助辨定百官朝位。

王公超品,不在丹墀內,而在更高一層的丹陛上——關卓凡就在這兒了。

王公文武先在午門外集合,然後禮部司官引導,入紫禁城,至太和殿前,各就各位。

欽天監報時,禮部堂官至乾清門,奏請皇帝御殿。

於是午門鐘鼓齊鳴。皇帝奉兩宮皇太后鑾駕,先至中和殿升座。

這是一個“過渡”,就是說,先在中和殿歇口氣,準備準備。

辰正,中和韶樂奏,皇帝奉兩宮鑾駕,入太和殿,升寶座。

升座後,樂止。階下三鳴鞭。

鳴贊官喊“排班”,意思是:大夥兒各就各位,準備磕頭。

丹陛大樂奏,王公百官由“立位”轉“拜位”。

鳴贊官喊“跪”,於是呼啦啦一大片。整個場子都跪了下去。

樂止,宣表官捧表。至太和殿簷下正中跪。一左一右,兩個大學士陪跪。

宣表官是桑春榮,兩個大學士是倭仁和朱風標。桑春榮只是學士,兩個齒德俱尊的大學士上司卻要居他左右。這是因為桑春榮的嗓子最好,如果換了倭仁,一口河南土腔。中氣也弱,在這朝廷大典之上朗讀賀詞,聽著未免有點怪怪的。

宣表官展表,宣讀賀詞。文意奇古,裡面的皇帝、太后是聽不懂他嚷嚷些啥的。

賀畢,三位老先生入殿,進表於案。

然後退出殿外,丹陛大樂復奏。

王公百官於是行三跪九叩禮。

禮畢,起身,由“拜位”而復“立位”。

樂止,皇帝、太后賜群臣坐。王公入太和殿坐,百官就“立位”坐。然後大家夥兒一叩首,表示謝恩。

接著進皇帝、太后茶,皇帝、太后禮尚往來,賜群臣茶。群臣坐飲畢,再行一叩禮,謝恩。

階下三鳴鞭,中和韶樂奏,皇帝、太后降坐,百官按次退下。

這個“元旦朝賀”就算結束了,但今天的事體,卻只做了一半。

場子一空出來,禮部、內務府、宮裡邊的太監蘇拉,就開始流水價般出入,佈置接下來的“太和殿筵宴”。

這算是清宮規格最高的宴會。

殿內宴桌一百零五張,是接引大臣、後扈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王公親貴和一、二品大臣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