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是銀魚火鍋。
六位軍機大臣圍坐一張圓桌子,屋外寒風凜冽,屋內熱氣騰騰,主人勸酒佈菜,言笑晏晏;客人大塊朵頤,談笑風生。
看上去一片其樂融融,“和諧”得緊。
關卓凡暗生警惕:這個場面,現在還不容易出現在自己的府中。
恭王畢竟是宗室中最有威望的親王,數年經營,根基已深,摘掉“議政王”的帽子,他的影響力會減弱,但不會消失,自己凡事要多做綢繆,不能過於樂觀。
席間,又提起了敦柔格格。
話頭是寶洌�羝鵠吹模骸傲���劓ざ�坪跤幸歡穩兆用揮謝馗�耍俊�
然後輕輕敲了一下自己的額頭,笑道:“瞧我,以後可不能再叫‘敦妞兒’了。”
*(未完待續。。)
第六十三章 器滿易盈
這是說敦柔格格已經封了“固倫公主”,再叫小名兒,就“不敬”了。
不過,在座的幾個人中,數寶洌Ш凸�醯墓叵底釵�捉��郊業墓叵登酌艿嬌梢源┨萌朧遙�槐芮拙臁K�裕�幢愣厝岣窀衩揮蟹夤�鰨�芙興�岸劓ざ�鋇模�倉揮斜︿'。
恭王搖搖頭,苦笑道:“這個固倫公主,不提也罷!我現在就疑惑,敦妞兒回家,我該拿什麼儀注和她相處?”
大夥兒一想,這確實是一件尷尬事。
固倫公主爵同親王,敦柔格格和恭王在體制上就是“相敵”的,難道敦柔格格回家,真的要按固倫公主的禮儀迎接,甚至“平禮”?
敦柔格格封了固倫公主後,不是沒有回過家,但每次都有特旨“只敘家禮”,這才暫時免了恭王一家的尷尬。萬一哪次“上頭”忘了這茬,恭王豈非得“失禮”?
恭王對關卓凡說道:“逸軒,你不知道,‘言路’上有一班人,專門愛拿這種事情挑刺。誰人沒有父母子女?如果在這種事情上被人攻訐,真是無味得緊!”
恭王這番話,說的倒是實在。
確實有一種言官,國家大事上說不出什麼子午寅卯,可一碰到“禮儀”問題,就打了雞血般,生出蒼蠅逐臭的勁頭。
當事人地位愈高,身份愈重,“禮儀”問題愈小——不是愈大,蒼蠅們便愈興奮。
因為此時此事,邀名聲,出風頭。是最安全。最便捷的。
明朝的“大禮儀”。放到清朝,言官們一個屁都不敢放。因為事情太大了,捲進去,不小心是要掉腦袋的。只好自我譬解,這是人家滿洲人的“家事”,不關俺的事。
這個時候,“天子無私事”啥的,就裝不記得了。
拿關卓凡來說。長時間和兩個如花似玉的嫂子住在一起,市井之間早有無數流言——連兩宮皇太后和關貝子的“緋聞”都能傳出來,編排編排嫂子和小叔子的“段子”又算得了什麼?
但這種事情永遠不會拿到諫臺上。因為那樣一來,就和關卓凡結了生死冤家,人家的報復,一定是衝著你的脖子來的。
可在恭王這個老爸該用什麼禮儀接待敦柔這個女兒——這類雞毛蒜皮的小事上面,言官便可“盡展所長”了。
因為正常情況下,這種事情,當事人如果做錯了,大多數情況下改過來就好。不會受到什麼處分;就算有,所獲咎遣也甚輕。所以。不會真正得罪當事人。當事人為表示自己虛懷若谷,還得說“某公愛我以德”。
當事人的地位愈高,身份愈重,彈劾他“逾禮”、“失儀”的言官,所獲得的“聲望”自然也就愈高。
祭祀太廟事件中,吳鳳閣彈劾關卓凡“失儀”,雖然攻訐的事項相對嚴重,但其實還是不脫這個路子的。本來以為自己是安全的——再說上面還有人罩嘛。沒想到兩宮皇太后不肯照著劇本演,鬧得丟官回籍,十載寒窗之功,一朝盡送。
這種惡劣的風氣,關卓凡早就想借個什麼機會,狠狠收拾一頓。
因為接下來社會急劇變化,“禮儀”的改變也會隨之不斷髮生;靜態社會無傷大雅的糾葛,在大變局中就會成為改革進步的摩擦和阻力,並可能成為別有用心者的藉口和工具。所以,要幫著言官們改一改這個臭毛病。
關卓凡說道:“六爺說的是。這般聒噪,與國無益,虛叨聲名,確實叫人不耐。”
恭王嘆了口氣,說道:“敦妞兒這個事,我心裡煩,也不僅僅因為這個。這些日子,我也讀了幾本書,覺得‘器滿易盈’四個字,說的真正有道理!人貴知足,為臣為人,許多事情,我真要好好和曾滌生學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