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都不是真能“管住”關卓凡的人,慈安是清楚這點的,但是,她們姐倆還是有不同之處的。慈安也喜愛敦妞,可敦柔公主是聖母皇太后的人,這個,眾所周知;而大公主,慈安認為,是她母后皇太后的人。
大公主和小皇帝兩個,算是青梅竹馬,她和小皇帝一樣,從小就親近母后皇太后,而不是聖母皇太后;文宗薨逝之後,麗貴太妃母女兩個,更是把慈安視作了自己唯一的庇護人——事實上,慈禧並無意為難她們母女,可麗貴太妃如何能夠相信聖母皇太后有這份心胸?當年,自己於她,可是有“奪寵之恨”的!
敦妞嫁給關卓凡,會增加慈禧對關卓凡的影響力;麗妞嫁給關卓凡,會增加慈安對關卓凡的影響力——這一點,慈禧和慈安一樣,心裡面明鏡似的。
但慈禧卻還是很大方地把大公主扯了進來,原因在於:
一,如果候選人只有大妞和敦妞,在慈安屬意的人選幾乎必敗的情形下,她很可能不會支援自己的建議;多一個麗妞,慈安既有勝算,便會贊成自己的提議。
二,慈禧有把握,雖然麗妞容顏更美,但關卓凡會按照自己的籌劃,選擇敦妞。
敦妞比起麗妞,顏色也許略遜,但也是地道的美人胚子;最重要的是,她有一個好阿瑪。
麗妞呢?呃,她的阿瑪,早就……不見啦。
本來。上位者御下的手段。無非拉一派、打一派。分而治之,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以確保自己最終裁決人的角色不動搖。
如果關卓凡娶了敦柔公主,擔不擔心關、恭兩大勢力結合在一起,難以控制呢?
不擔心。
慈禧認為,到了關卓凡和恭親王這個位面,裂痕一旦生出,永遠不能真正消除——至少。根本不是靠一個翁婿關係可以黏合的。
究其竟,是他們掌握的資源和權力太大,為了這個盤口,親孃老子都未必會認,別說一個外父、一個女婿了。
不說關、恭了,就是左宗棠、郭嵩燾,也算兒女親家,一旦生隙,不是也幾乎你死我活?現在兩個人勉強“將相和”了,可這完全是因為“上頭”的撮合。還有現實利益的驅使,跟他們的親戚關係。有一個銅板的關係嗎?
需要的話,還可以在關、恭之間打進新的楔子,這些,以聖母皇太后的手段,並不如何為難。
還有,心理上,慈禧已經首先把敦妞視作自己的女兒,其次才是恭王的女兒。
權衡利弊,她認為,敦妞嫁給關卓凡,對自己,利是大於弊的。
*
慈安既欣然同意,“挑公主”之議,兩宮皇太后就算組成“統一戰線”了。
接下來的事情,自然是要安排“兩邊的人”見一個面。
敦妞,關卓凡是見過的;大妞,不曉得關卓凡見過沒有?不過,兩宮皇太后都明白,現在的重點已不是大妞,而是麗妞——怎麼才能安排他們倆見一面呢?
最簡單的辦法,是施當年芳齋堂賜宴侍衛故技,關卓凡以御前大臣身份帶班,就是當年醇王的角色。小皇帝蒞宴,大公主作為小皇帝的陪伴,如同當年的敦柔格格,一同與宴。這樣,關、麗二人,就見上面了。
但這個方案的麻煩之處在於,現在的侍衛裡面,沒有當年關卓凡之類人物,兩宮皇太后賜宴已經比較突兀;而皇帝和公主都長大了,隆重與宴,若沒有一個合理的由頭,更加叫人看著奇怪。
這可把慈安考住了。
慈安為難了好一陣子,慈禧才裝作突然想起來的樣子:“有了!他是皇帝的師傅,咱們請弘德殿的師傅們吃飯!”
這個主意好!
師傅是“西賓”,大戶人家對師傅,向來視作半個家人,賜宴弘德殿,既自然,又親切;另外,更可彰揚兩宮尊師重道,傳出去,絕對是佳話一段。
皇帝是學生,當然要與宴;不但與宴,還要“執壺”——就是為師傅們斟酒,這,又會是一段佳話了!
皇帝既然出席,大公主以皇帝陪伴身份出席,也就很自然了。
唯一可慮的,是倭老先生的那張臉,別到時候板出什麼花樣來,搞得大家掃興。
慈禧說道:“在此之前,該和關卓凡打個招呼。”
這是必須的,不然,“挑”個什麼呀?
可是,這個話,該怎麼說?特別是,在什麼場合說呢?
總不成在養心殿東暖閣說吧?
慈安又被難住了。
慈禧心中暗暗冷笑,又裝作想了好一會兒的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