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參他!
主持國家大典“失儀”,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輕的不過罰俸,重的可以削爵,完全視乎當事人的“聖眷”如何。
恭王立即上折自劾,稱自己“辦理告祭太廟事務不力”,自請處分。
很有意思。
恭王的摺子沒有提到一個“關”字,但誰都會想,恭王因為什麼“辦理告祭太廟事務不力”?還不是因為關卓凡在告祭後殿的時候出了紕漏?
而且,關卓凡是他舉薦的。
所以,這個摺子其實是變相地坐實了關卓凡“失儀”。
這個“連環套”,看起來非常高明。
可惜,聖母皇太后不肯按照恭王的思路走。
關卓凡自請“閉門思過”,但兩宮不許,硬逼著他參加朝會。
當著軍機大臣們的面,慈禧把吳鳳閣的摺子拍在御案上,“啪”的一聲,軍機們都嚇了一跳。
慈禧說道:“那個給關卓凡引導的贊禮官叫什麼名字?”語氣中有壓抑不住的怒氣。
幾個軍機大臣都是一凜。
恭王心裡有鬼,說話便加了小心:“回聖母皇太后的話,他叫金元朗。”
慈禧說道:“這個金元朗構陷宗室重臣,包藏禍心,要革職拿辦!”
軍機們都是一震。
恭王默然不語。
君臣之間是不可以長時間地沉默的,文祥輕咳了一聲,越次奏道:“請聖母皇太后明示。”
慈禧朗聲說道:“你們想啊,告祭的儀注,關卓凡是不懂的——換了我也不懂,你們也未必見得懂吧?當然是那個姓金的說什麼他做什麼。難道姓金的說‘東’,關卓凡一定要往‘西’?還是關卓凡分不清東南西北?那麼他是怎麼指揮千軍萬馬的?他的那些個勝仗是怎麼打贏的?”
“就算關卓凡聽錯了——‘東’‘西’兩個字差別這麼大,聽得錯嗎?好吧,就當關卓凡聽錯了,那個姓金的不需要提醒他嗎?提醒了關卓凡還不轉過身子來?!”
我的御姐,今天才算見到你的真顏色呀。
“這些道理,稍稍用用腦子就能明白,這個吳鳳閣,捉到風就是雨,妄邀幸名,卑汙不堪,一塊嚴辦!”
“這個案子,軍機上一言不發——六爺,你那個摺子根本就是添亂!你們難道真想這麼糊糊塗塗地由得小人興風作浪?真不怕寒了功臣將士的心?!”
慈顏震怒,指責極其嚴重,軍機們包括恭王一起跪下,除了關卓凡,一個個背上的汗滲了出來。
這個案子的結果很快出來了。
金元朗自認“荒唐粗疏”,唱錯了禮,連降四級,從一個從七品的“博士”降到從九品的“錄事”。
當然知道這個傢伙不對勁,但不能真按“構陷宗室重臣”的思路去辦。因為那樣一來,姓金的固然難逃一死,還得窮追他身後的“主謀”,會興起滔天大獄,誰也承受不了。只能選擇一個“工作失誤”的較輕的罪名。
既然只是“工作失誤”,也就無法辦得更重。是人就會犯錯,辦得太重,後面比著例子,活就沒法幹了。
這個道理慈禧也是明白的,所以雖然不甘心,但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對吳鳳閣可就沒那麼客氣了。
本來言官可以“風聞言事”,對翰詹科道摺子裡的謬錯,朝廷一向包容,處分也很慎重。但對吳鳳閣的摺子,卻明發上諭,痛駁“無恥”,“是何居心”,然後將他一擼到底,“即行革職,勒令回籍”。
沒有一個同僚站出來聲援吳鳳閣。第一,朝廷確實佔著理;第二,大夥兒隱約感覺到,這裡面牽扯著絕大的政爭,捲進去,一不小心,就被絞成肉餡了。
*(未完待續。。)
第三十章 臨幸
這一番雷厲風行,快刀斬亂麻地辦下來,朝野上下都明白了,關貝子在兩宮皇太后那兒的“簾眷”牢不可破;不僅如此,和處分吳鳳閣的上諭同時宣佈的,是“加授關卓凡御前大臣”,就是醇王和伯彥訥謨詁現在乾的活。
聖心所繫,皎然若秋月。
朝廷地方,京裡京外,官員們開始蠢動,多有人考慮重新站隊了。
恭王一擊不中,頗為懊惱。他原本也沒有指望這一招能夠予以關卓凡重創,但想著可以止住他向上的勢頭,沒想到反倒託了關卓凡一把。
還有更嚴重的後遺症。
第一個,是“恭系”因此發生了難以挽回的分裂。關卓凡徹底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不說,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