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母后皇太后明兒早一點到養心殿西暖閣,我有話和她說。”
第二天軍機叫起,奏對的政務之中,有兩項重要的人事任命。
一個是兵部尚書出缺,關卓凡奏請由曹毓瑛調補。
曹毓瑛現在的“本職”是左都御使。這個差使總領柏臺,需要道德聲望較高、形象相對“獨立”的人物來做,才叫人心服。曹毓瑛的長處在於籌謀策劃,又是眾所周知的恭王的“私人”,在人們的心目中,就不是那種“風骨挺拔”的人物。
當初恭王把曹毓瑛放到這個位子上,主要是為他掙個“一品”的功名,就是說,是為了“酬功”。既然如此,自然不免譏評。曹毓瑛在都察院,上下左右都不大順暢,做的實在不很痛快。
兵部尚書這個位子,調兵遣將,籌餉練勇,正是曹毓瑛所長。而且,不像左都御史,做兵部尚書,“能力比資歷重要”,也是大家可以勉強認同的。
事前關卓凡沒有放出任何風聲,曹毓瑛萬沒想到這個餡餅會砸到自己頭上,心裡怦怦直跳。
軍機奏對,不能有任何“失儀”的樣子,現在也不是“謝恩”的時候,曹毓瑛雖然心情激盪,仍然一默無言。
曹毓瑛的遺缺,關卓凡奏請,由左副都御使、署理禮部侍郎的潘祖蔭升補。潘祖蔭在士林中的聲望,遠在曹毓瑛之上。而且,潘祖蔭不是那種一味悠遊金石林下的人物,肯言,敢言,一向頗有直聲。由他來接左都御史的位子,非常合適。
這兩項人事一透過,君臣都小小有朝廷“氣象一新”的感覺。
奏對完畢,關卓凡說道:“恭親王感念天恩,想當面跟兩位皇太后謝恩,現正在南書房候旨。”
兩宮對視一眼,慈禧微微一笑,說道:“那就傳吧。”
於是喊了太監進來,把當值的御前大臣找過來。
軍機奏對的時候,不比其他,關防森嚴,連御前大臣都得遠遠避開。
今天當值的御前大臣是醇王。醇王進得東暖閣,領了旨,興沖沖往南書房去了,為他的六哥“帶班”覲見。
軍機大臣正待跪安退出,慈禧突然嘆了口氣,說道:“唉,皇帝的功課,真是叫人不省心!”
這句話說的沒頭沒腦,大家夥兒都是一愣。
慈禧繼續抱怨:“下了書房,問起功課,瞎三話四,差不多就是‘一問三不知’了,你們說說,這麼下去,可怎麼好?”
皇帝在弘德殿“上學”,“總司弘德殿稽查”的是醇王,承認“聖學”有問題,就是指責醇王的差使辦得有問題。
一時間大家都有點不大好接這個嘴。
關卓凡卻知道,慈禧確實是對小皇帝的功課頭疼,倒不是藉此對醇王表示什麼不滿。只是御姐為什麼在這個節骨眼上提這個事,他一時間還沒想明白。
小皇帝的功課為什麼不好,關卓凡比慈禧這個當媽的更清楚一些。
這個其實真怪不到醇王頭上。
醇王這個“總司弘德殿稽查”,能夠“稽查”的,不過是一些小皇帝的飲食、筆硯、書包這種瑣碎的事情。
小皇帝的功課不好,說到底是師傅“不好”;而皇帝的師傅的選擇,還輪不到年輕的醇王說話。
小皇帝的師傅,主要是兩位,一位倭仁,一位徐桐。
在關卓凡看來,這兩位師傅,都選得莫名其妙。
倭仁理學大家,“學問”自然是好的。可倭仁為人,極其古板,他那張臉,沒人知道笑起來是什麼模樣。同僚們不曉得,可憐小皇帝也不曉得。
倭仁授課,學生雖然是皇帝,但他從來不假辭色。皇帝學不好,他的臉色愈加難看;學得好,從不褒揚。
小皇帝見到他,就怕,就煩,這個學,怎麼上得好?
偏偏倭仁講得是《尚書》,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叫他在這詰屈聱牙的文字和典故中打轉,怎能不暈?
關卓凡想,別說小皇帝了,換了老子,一樣學不好啊。
至於徐桐,前文說過了,依附倭仁,以理學裝點道貌,不好說他是偽君子,但真實的學問是很有限的。肚子裡的貨色,不過一部《太上感應篇》,一部《了凡四訓》。整天捧著一部《袁了凡功過格》,填填寫寫,叫人好笑好氣。
正途的儒宗翰林一向是瞧徐桐不起的,可他居然因為倭仁的關係,當上了皇帝的師傅,真正是欺負兩個御姐沒文化!
*(未完待續。。)
第五十九章 最長的一天
徐桐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