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第二天,張之洞整肅衣冠,來拜關卓凡。
這是關卓凡第一次和張之洞謀面,這位原時空和曾、李、左齊名的晚清重臣,關卓凡留在腦海中的印象,都是他晚年的:一部長長的白鬍子,既儒雅,又氣派。
眼前二十九歲的張之洞,卻是瘦得跟猴子一樣,寬大的朝服穿在他身上,鬆鬆垮垮,走起路來,飄飄蕩蕩。
關卓凡暗笑,一定是形容不足,才留了一部超長的大鬍子,以為“補充“。
張之洞給關卓凡行禮請安,關卓凡親手相扶。
張之洞站起身後,關卓凡握著他的手,歡然說道:“香濤,久聞大名,終得識荊。‘志學則解元,廿六探花郎’,真正了不起!”
古人十五歲為“志學之年”,張之洞直隸南皮人,十五歲赴順天府鄉試中舉人第一名,為“解元”;二十六歲中進士第三名,為“探花”。這兩件乃張之洞生平大得意事,關貝子一見面便說起,張香濤不由滿面歡容。
而且,“志學則解元,廿六探花郎”這句話,張之洞是第一次聽到,入耳通體舒泰,就像吃了人參果一樣舒服。
當然是“第一次”,因為這是關貝子自己編排出來的。
主人請客人換了便服,然後落座看茶。
張之洞感謝貝子爺超擢,深恐自己才疏學淺,有負所託,實在惶惑。
倒不都是客套話,張之洞對“新政”雖然一直密切關注,但並沒有真正涉獵,他直到現在,還是不曉得,關貝子為什要挑自己“發財”。
關卓凡微微搖頭,說道:“香濤,萬不可妄自菲薄。我看人從不走眼,張香濤外務虛而內務實,這份差使,你儘管放手去做,一定做得好!”
張之洞飄飄欲仙,“外務虛而內務實”,明天,這七字考語流傳出去,張香濤就要聞名天下了!
關卓凡用張之洞,算是“一石多鳥”。
*(未完待續。。)
第一一四章 反面教材
第一,張之洞確實是個人才,只是此時的他,其能尚不為天下人所知——莫說天下人了,就是張之洞自己,也還不真正曉得自己的潛力。但關卓凡作為穿越者,對此卻清清楚楚。
第二,原時空,張之洞大約十年之後,成為“清流”領袖之一。關卓凡現將張之洞從尚未成氣候的“清流”中摘出來,等於在“清流”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斷其一肢。哼哼,如此,這個“清流”,還長得大嗎?
第三,分化言路,分化守舊派,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關卓凡認為,言路上反對新政的人,有不少並不是真正的守舊派,最多算是守舊派的“代言人”。既然只是“代言人”,如果好處足夠大,又為什麼不能為新政“代言”呢?
反對派之所以成為反對派,有的是因為固有利益受到侵害,但有的僅僅是因為被排除在新生利益之外,如果發現自己也可以從“新政”中獲利,他們又為什麼要反對“新政”呢?
前一段對待言路的政策,關卓凡以“大棒”為主,以為立威。威既已立,就該拋根胡蘿蔔了。
這根胡蘿蔔一丟擲來,其味道之鮮美,已令許多人心旌動搖;不久,關卓凡將發現,這根胡蘿蔔的功效,將超出自己最樂觀的估計。
第四,就如關卓凡和左宗棠說的,他未必控制得了沈葆楨,但張之洞一張白紙好畫畫,還不是他關貝子說什麼就是什麼?
這一點很重要。只有這樣。關卓凡才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經營福州船政局和福州船政學堂。
原時空左、沈辦的船務,實話實說,關卓凡是不滿意的。
起點太低,太倉促,太粗糙。
福州船政局的正、副監督是兩個法國人,一個叫日意格,一個叫德克碑,總攬一切事務。左宗棠和日、意二人簽了合同。由二人代為招聘一切洋技師、洋教師,議定五年之內,監督造船十六艘,並負責培訓中國工人和學生。合同期滿後,洋籍工匠撤退,船務由中國技師和學堂畢業學生接管。
沈葆楨接任船政大臣之後,蕭規曹隨,馬尾船務基本上是按照左宗棠當初的規劃開展的。
這個規劃,出發點不能說有錯,先當學生。學成當家,問題是。怎麼可能五年功夫就出師?!
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不肯放低姿態,老實當學生,紮實學東西,心浮氣躁,總是今天當學生,明天就和老師別苗頭,這種膚淺的自尊、自大,誤事無數!
原時空,左宗棠1866年創辦福州船政局,沈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