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1部分

將領們都微微動容,爵帥是真的重視這件“工程”,大夥兒真正要拿出吃奶的力氣了!

關卓凡確實是重視“掃盲工程”,但他親自參與編寫教材。卻另有不能宣之於口的深意。

關卓凡要藉助“掃盲工程”,完成對軒軍的“再教育”。說的難聽一點,就是“洗腦”——要叫軒軍上下,以關卓凡所思、所想,去思、去想,最終使他對軒軍的控制。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可移替。

大多數的文盲,對文字和書籍,有天然的敬畏。他們的潛意識中,多認為油印在紙面上的文字,就是“道理”,就是對的。因此。在學習識字的過程中,“學生”們自然而然,會接受教材所揚,反對教材所棄。

這是一個向士兵們灌輸“正確思想”的絕好機會。

這些“正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 477 章 ,每一章都會有一段“爵帥的話”,或者叫“爵帥講話”——都行,叫什麼名字,關卓凡還沒想好。

這“爵帥的話”,自然都是好話,講大道理的話。只是全書沒有一句“皇上的話”,“太后的話”,通通都是“爵帥的話”,這本書唸完了,在“學生”的潛意識中,“金口玉言”的那位,自然就變成了“爵帥”。

在書裡,關卓凡戴了一位老師的面具,話說的再多,也算導人以善,對此,不會有誰有意見吧?

而且,中國的政治傳統中,皇帝也不能隨便說話,因為開口就是“君無戲言”,變不了現的話就尷尬了;另外,皇帝高高在上,底層的子民,平民也罷,士兵也好,是“沒有資格”直接聆聽“綸音”的。

到了近現代,周邊工業化大潮浪濤洶湧,還玩這種農業社會的裝逼路數,關卓凡以為,屬於自動放棄話語權,須怪俺不得。

還有,軒軍的文書佈告,打頭的四個字,一定是“奉爵帥令”,全文極少出現“朝廷”或“聖諭”這種字眼。

“奉爵帥令”和“爵帥的話”,起到的是相同的作用。時間長了,軒軍上下,自然而然就認為,有權力對自己下命令的,就是“爵帥”了。

而“奉爵帥令”,在臺面上,有非常合理的解釋。

軒軍“奉旨以西法練兵”,其兵制非朝廷經制。因此,在體制上,朝廷給軒軍的任何敕誥,都是給關卓凡一個人的,然後由他“代表朝廷”實施。

軒軍的將領,在朝廷經制中有具體職務的,其職務和軒軍並不發生直接關聯。因此,軒軍任何一位將領,都無法單獨接受朝廷的敕誥。

如姜德的“狼山鎮總兵”,和他的“松江軍團第四師師官”沒有任何關係。只有事關“狼山鎮”的軍務,才能發給姜德本人。呃,江蘇的“狼山鎮”,已經裁得差不多了,能有什麼軍務,非得遠在天津的姜總兵本人來辦呢?

松江軍團軍團長華爾,“三等子爵,賞戴頭品頂戴,提督銜”,更是隻有爵位、榮譽和級別,在朝廷經制中,沒有任何具體職務。

軒軍種種事務,不僅管理建設完全自主,將領任免和部隊調動,亦百分百操於關卓凡一人之手。朝廷在事實上固然干涉不了,即便在體制上,也很難干預——什麼“師官”、“團官”,根本就不是朝廷的官。

這就是關卓凡要採取新建制的第二個原因:將軒軍和朝廷徹底區隔開來。

新軍裝,新儀注,新建制,新思想,通通都是為了這個目標。

既為保證軒軍的戰鬥力不下降,也為保證自己對軒軍的絕對控制。

這個時候,相對於中國其他軍隊,這支軍隊的戰力,佔有壓倒性的優勢。只要軒軍在手,通向大目標的路上,不論有什麼蹉跎起伏,最後的勝利一定是屬於自己的。

ps:

明天一更,放在傍晚。

*RL

第七十五章 委員會和委員會

道光二十年,即1940年,鴉片戰爭,英軍總兵力一萬九千人。

咸豐十年,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總兵力一萬八千人。

兩次戰爭,侵華軍隊的總兵力相若,即是說,近代化的軍事力量,對付前工業化的中國軍隊,兩萬兵力足矣。

開始“工業化”了之後呢?

光緒26年,即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總兵力五萬。

當時的中國軍隊,其實還是農業社會的身子,但作好作歹,總算在下面,穿了一條破破爛爛的“半工業化”短褲。對付這種軍隊,侵略軍的兵力,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