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強弩之末了。當然,沒到亞特蘭大就沒勁兒了走不動了更好。
查塔努加至亞特蘭大,本來“無險可守”,約翰斯頓硬是生生造出一堆“險”來。
這個戰略的重點是拖時間,北軍被拖在路上的時間愈長愈好,能不能把北軍拖垮不是重點,重點是,再強調一遍:拖時間。
拖到什麼時候?拖到北方總統大選。
南軍並沒有抱真正打敗北軍的幻想,但只要拖到北方開始大選的時候亞特蘭大還在手裡,東邊的里士滿也沒丟,聯邦的以民主黨為首的主和派便會在大選中佔據上風,如果民主黨上臺,很有可能會和南方議和,那麼不論和平的條件是什麼,南方都等於變相地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關卓凡不得不承認:老約翰斯頓的戰略是非常正確的。一路上深溝高壘,北軍每跨過一道坎,都得付出相當的代價、花費相當的時間。亞特蘭大本身又是層層設防,算得上固若金湯,留給北軍的時間實在不算充裕。
易地而處,關卓凡也做不出更好的安排。
那麼有沒有可能繞過這些障礙呢?
不可能的,因為其他的方向,沒有路,沒有鐵路。
沒有鐵路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後勤補給,十多萬大軍筋疲力盡、缺彈少糧地屯於亞特蘭大堅城之下,這仗怎麼打?而且,後路上滿是敵軍,撤都撤不回去。真這麼幹,就算在亞特蘭大沒完全散掉,也肯定被人抄後路、包餃子,純屬自取滅亡。
所以,只有這條路,路上的這麼些骨頭,只能一根一根地啃。
謝爾曼的右路軍已經從孟菲斯登上赴查塔努加的火車,東線,格蘭特也即將發動對羅伯特?李的進攻了。
以前,東線北軍南下,都是以里士滿為戰略目標,但總是無法得逞。格蘭特看得很清楚,不對南軍東線主力北弗吉尼亞軍團作實質性的削弱和打擊,里士滿是不可能拿下來的。而統領北弗吉尼亞軍團的,就是南軍主帥羅伯特?李。就是說,不跨過羅伯特?李這座大山,摘不到里士滿這最後一個桃子。
所以這一次,北軍的目標,破天荒地設定為北弗吉尼亞軍團本身。
之前的羅伯特?李,不論在現實中還是心理上,都是北軍將領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
北軍在佔盡優勢的局面下,一敗再敗於李將軍手下,東線北軍將領們不可避免地患上了“恐李症”,一和羅伯特?李對陣,就浮想連翩、草木皆兵,結果不是自亂陣腳,就是慎重、慎重、再慎重,行動慢如蝸牛。
葛底斯堡戰役後,北軍上下都認為自己僥倖取勝,主力波托馬克軍團喪失了鬥志,主動放棄追擊,結果使得羅伯特?李於兵敗之後,反有餘力派朗斯特里特支援西線。這事也算是美國內戰的奇葩之一。
不過北軍的認識並非完全沒有道理,葛底斯堡戰役中,李突發急病,很大程度影響了他的指揮判斷。
有一點,關卓凡和後世的史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北方以絕對人力物力,始終拿南方不下,羅伯特?李是最重要的因素,這位天才軍人,以一人之力,大大拖慢了戰爭的程序。
現在,格蘭特要徹底掃除北軍的這個悲催的宿命。
格蘭特先從訓練和後勤著手,整頓波托馬克軍團這支疲憊懈怠的“勝利之師”,清除了聽到“羅伯特?李”腿肚子就轉筋的將領,換上自己從西線帶來的親信。波托馬克軍團面貌一新,格蘭特集齊兵力十二萬、大炮三百五十門,準備南下。
羅伯特?李正中下懷,認為這是聚殲北軍主力的良機。他的兵力雖然只有格蘭特的一半多一點,但羅伯特?李最擅長利用地形防守反擊和運動作戰,經過反覆拉扯將原本佈局嚴整的敵軍撕開破綻。北軍進入己境,正可一展所長。
美利堅大地上戰雲密佈,總計達三十七、八萬的軍隊將同時在東西兩個方向,捉對展開廝殺,這真是前所未有的壯觀景象。
軒軍開拔了。
查塔努加是總後勤基地,但並非南下的所有部隊都同時從查塔努加出發,軍隊數量太大,查塔努加太小,鐵路、公路的負荷能力有限,必須分路、分批出發,然後在南軍的第一道防線多爾頓匯合。
右路軍的孟菲斯軍團從孟菲斯出發,俄亥俄軍團原本駐紮在田納西州西北部的納什維爾,就直接從納什維爾南下;原駐紮在查塔努加的松江兵團和昆布蘭軍團得在這兩個軍團到達查塔努加之前出發,把查塔努加的鐵路和公路騰空給後面的右路軍用。
離開查塔努加之後,一左一右,便互不干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