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是很少見的。
現役軍官為外國軍隊服務,先不說榮譽感、成就感這些東西,單是一個服役年限問題就很難解決。一般情況下,現役軍官為外國服務,例牌“留職停薪”,則其在本軍中的年資自然停計。這樣一來,該軍官回國後的升遷必然大受影響,高階軍官自然也就不願意去國為外國軍隊服務。
低階軍官和士兵,是可能因外軍的高薪。放棄在本軍中的年資甚至退出現役的;但高階軍官,基本沒有這個可能性。
為此,海軍大臣專門向國會提交了一份議案,經過激烈辯論。國會透過特別法案:派往中國的現役軍人,在中國的服務時段,計入其在皇家海軍的海上服役年資。
這就不僅是“重視”了,而是已經隱然上升到和美國人“搶生意”,建立英、中聯盟的高度了。
唉,搞得俺都有點不好意思以後和你們翻臉了。
英國人辦事確實嚴謹,認認真真地和中國簽署了相關的合同,其中有一條款著實有意思:英人在華服務期間,若英、中兩國發生戰爭,中國應允許英籍服務人士暫停執行合同。待戰爭結束始行恢復;英國政府承諾,英、中戰爭期間,不派該人士任何可能傷害中國利益之差事。
好吧,俺籤。不過,俺估計是不會發生介麼尷尬的情形滴:真到了學生打老師那一天。必是學生已經“出師”,則合同期應該已經結束了。
英國軍人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四位——姓名已經過適當的“中國化”:
喬百倫,原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副司令,軍銜少將,出任中國海軍“總教習”。
海曼奇,原皇家海軍學院副院長。軍銜准將,出任中國福州海軍學堂“總辦”。
說明一下:這個皇家海軍學院,設在德文郡的達特茅斯,通稱“達特茅斯皇家海軍學院”,不是原時空劉步瞻、林曾泰他們上的那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那個設在倫敦。要六年後,即1871年才正式開辦。
柯烈福,原皇家海軍朴茨茅斯基地副司令,軍銜准將,出任中國海軍基地“總監”。包括旅順基地和威海基地。
狄克多,原皇家海軍陸戰隊艦隊分遣隊副司令,軍銜上校,出任中國海軍“助理總教習”。
還有兩位熟人——大愛德華和小愛德華。大愛德華“管帶‘翁貝託國王號’”,小愛德華“管帶‘杜里奧號’”。
正常情況下,以“翁貝託國王號”的級別,艦長得是一位上校;以“杜里奧號”的級別,艦長得是一位中校。兩位愛德華的軍銜都是少校,本來是沒有資格統帶如斯鉅艦的。
不過,“翁貝託國王號”的噸位,對於英國皇家海軍來說,也是開天闢地頭一遭,比大小愛德華資歷更高的軍官,也沒有帶過這麼大噸位的艦隻,在這個意義上,大夥兒都是學生,老大別說老二。
而兩位愛德華和中國還在搖籃中的海軍,畢竟已經結下了“戰鬥的友誼”,所以,這兩個多少皇家海軍軍官眼紅的位子,最終還是落到了大小愛德華的頭上。
之所以用“管帶某艦”這種名義,是因為“艦長”這種戰鬥部隊的實職,必須由中國人出任,所以,大小愛德華這兩位事實上的艦長的名頭,關卓凡就用了這麼一個比較含混的名目。
現階段,一百五十名海軍留學生中,包括總兵丁汝昌,都還遠不夠能力坐這個級別的艦長的位子,所以,我的新生的海軍,加油啊!
看著這個陣容,關卓凡想,俺的海軍,差不多成了英國皇家海軍中國艦隊了嘛。
還有一位重要人物,不過不是軍人:畢夏普,原“哈蘭德和沃爾夫”造船廠副總工程師,出任福州船政局“總辦”——相當於總經理。
這個“哈蘭德和沃爾夫”造船廠,就是原時空出品“泰坦尼克號”的那一家了。
最後,關卓凡在英國人的長長的名單中,發現了一個名字:lang william m,中文翻成了“朗威利”。
好熟悉的一個名字啊,“朗威利”,呃,不會是“琅威理”吧?
再看他的簡歷……曾在“阿思本艦隊”服役——我靠,真的是“琅威理”啊。
琅威理,原時空的北洋水師“總教習”。
此時的琅威理,年僅二十二歲。
關卓凡笑了:小琅同學,幸會。
關卓凡一身美軍軍服,和走下舷梯的喬百倫、海曼奇、柯烈福、狄克多、畢夏普、大愛德華、小愛德華等人,一一互禮致意,到了丁汝昌的時候,先互行軍禮——這是